脉学心法:正确的诊脉手法,做对的有多少?
当您看到这个题目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难不成很多把脉的手法都错了不成?事实上,很多人的把脉手法都漏掉了很多环节。这些环节目前只有民间部分老中医还完整的保存着。很少有书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古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有很多真东西,怕是书上也未曾写啊!有鉴于此,曾有人深得民间老中医真传,将此脉学正确手法的不传之秘给展现出来了。究竟诊脉的正确手法是那般?且看下文分解。
在诊脉之初,是医者用右手握住病者的左手(若是女子,医者则先用左手握住病者的右手)用医者的中指,环指,小指,按住病者的手心,以察寒热;拇指按住病人的手背,以知寒热;食指自然落在列缺穴附近的凹陷(挠骨与大指次指两筋的凹陷处)以察其病。
对于人迎气口的论述,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王叔和主张左手寸部为人迎,诊察外感表症;右手寸部为气口,诊察内伤里症。然而《内经》又认为结喉两旁的动脉称为“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庞安常说:“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起这种诊法,岂不知《灵枢·经筋》说:“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后,行寸口外侧。”这才是人迎气口的正确诠释,但是《灵枢·本输、动腧、经脉》与《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而《灵枢·经脉》又说:“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还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如此一来,矛盾之处就很多,究竟听谁的呢?通过实践发现,列缺穴附近凹陷处为人迎气口是正确的。而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的高骨隆起的地方(《解剖学》上称为桡骨茎突),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把“关部”认准后,然后以中指先下于关部,其次以食指布于寸部,再次以环指(又称无名指)布于尺部。身高的人,下指宜疏,身体矮的人下指宜密。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医者不可留长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在诊脉时不仅不方便,还难以把脉象审察准确,倘若有沉伏脉,那么按处岂不是有很深的爪甲印,又若为女子诊脉,岂非有伤大雅。
如果在诊脉过程中,发现“寸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部”的上方,也就是列缺穴附近(人迎气口),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反关脉”。有的人有一只手“反关”,有的人两只手都是“反关”,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属于怪变,医者应当详察,千万别认为寸口无脉,误认为是危恶之候。而且这种现象,有的医者一生遇到过多次,而有的医者却一生一个都碰不到,所以,当你发现有人寸口无脉时,你应该立即检查一下列缺穴(即人迎气口)是否有脉,如果没有,那么就是疾病,如果有,那就是“反关脉”,用不着心慌,也不必感到奇怪。
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诊脉手法中的指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然而,这些与诊脉体位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是门诊体位,患者求诊时,让患者到诊断室内,患者与医者对坐,患者坐在医者对面左或右旁侧,二者之间的角度约在80~120度。以便医者顺手诊脉,不费腕劲,以寻求脉神。医者用左手诊察患者的右手,以右手诊察患者的左手,以示指定寸、中指定关、环指定尺。若患者坐的位置不顺医者的手,则医者必很费指力、腕劲、臂力,则指下未必尽能辨脉之真假虚实。但患者所坐的体位,要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才能使脉诊收集到的信息准确。
虽然一部分采用医者左手诊察患者左手,而且保持示指定寸、中指定关、环指定尺,但这种手法很别扭,临床不建议采用。
诊脉一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现今中医队伍中,还有多少医生在使用传统中医脉诊呢?古人在没有发明任何仪器之前,全部是使用的望闻问切来诊病的。那为什么今日之脉诊却又几成失传之技了呢?我们应该反思,更需要去传承。对于脉学而言,还是要去民间,多跟随民间老中医来学学,才能学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诊脉秘典。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