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变老”越来越年轻化,还在活血化瘀?你错了!!!

文 / 小道经方
2018-05-17 14:04


前几天,微博上一位年轻的女孩发表的一篇文章,再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而下面的评论中也有很多人反映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看完微博,真的感觉到好心疼,心梗、脑出血等问题越来越年轻化,而这背后常常被提起的问题便是——“血管变老”,跟年龄无关,三十岁的人七十岁的血管已经是常态,好怕怕~

什么是“血管变老”?


“血管变老”,其实是血管早衰。主要表现在血管变脆、变硬,静脉曲张,血管堵塞,动脉斑块等情况,由此可见,主要分为血管本身的变化以及血液的质量问题。



前者比如血管变脆、变硬,在中医上看是由于血管长期得不到充足的津液濡养,类似于长期放在室外的塑料管,一掰就容易断掉。

很多高血压的患者虽然在服用降压药,但是依然出现了脑溢血等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因为脑部的血管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濡养,导致毛细血管变脆。


所以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当患者情绪过分激动时,血压陡然增高,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脑溢血)。

另一方面,血液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比如血管堵塞、动脉斑块、血液粘稠、三高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血液中的垃圾多了形成的瘀滞,在中医上看,可以理解成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变差而形成的瘀滞。好比黄河下游,河水流速变缓,河水量变小,就容易有泥沙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身体里面有动脉、静脉两种血管动脉是从心脏出去,把心脏里面打出来的血输送到全身,而静脉呢是相反方向,把身体各处的血收敛回心脏。

从中医上来讲,血管属于筋,肝主筋,肝胆相表里,所以血管的质量问题同样也是跟肝胆有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身体的血液回流速度一直都是非常快的话,肯定也不会有淤堵,就像是黄河上游因为地势落差的关系,流速一直很快,所以不会有泥沙沉积。

这样可以总结为,血管衰老,其实跟津液濡养,心脏动力以及肝胆经络都有关系。当然是身体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一个地方出问题,其他的地方也都会出现问题。

常见治疗方法的误区以及导致的危害?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保健品、药品,比如“全民大补三七”包括之前很流行的一种“通血管”的办法——每年通一次血管,这些办法的思路基本上都离不开活血化瘀的办法。

这种办法是有一定弊端的。活血化瘀药,作用是祛瘀滞啊~这个过程大家可以脑补下挖掘机的工作。为了铲除血管里的垃圾,活血化瘀药可谓是不遗余力啊~可是,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么强大的力量是从哪来的呢?

试想,那么大个的挖掘机耗油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且随便一个人就能开好挖掘机的,一铲子下去没弄好,那可都是油钱啊~

任何活血破瘀、疏通血管的药物,都必须在元气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效能~ 这里的元气就是身体的能量,相当于挖掘机烧的油,能量的背后是脾肾功能(小编之前的文章反复强调过多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只是单方面的活血化瘀,很容易导致元气的大量消耗,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越来越虚,身体越来越没劲、乏力。

如何正确预防以及治疗血管衰老?


一 适度运动。

走路,可是个老少皆宜的事儿。根据身体的情况,每天可以走路6000-1W步,对于血脂高、血液粘稠这些问题都有不错的效果。


二 刮胆经

如下视频,可以帮助疏通肝胆经络,自然对血管有好处啦


三 补充津液

如果大米汤你有点喝腻了,在秋季不妨也喝喝冰糖雪梨,新配方,补津液养血管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养肺~

梨子3个 银耳1朵 枸杞30克 天冬10克 冰糖20g

四 饮食方面

不过食油腻,适度即可,晚餐尽量能清淡些,避免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代谢不畅,形成垃圾积存。


五 经方放大招

汤药方面,可以考虑两个思路,一是增加津液的濡养,二是疏通血管的瘀滞

第一个方面 可以考虑四物四逆汤、小柴胡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

第二个方面 可以考虑桂枝茯苓丸(也可以用桂枝茯苓胶囊),它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轻剂。相比较来说,消耗的身体能量也很轻~
再次提醒,使用活血化瘀的思路,一定不要忘了元气哦~


最后来个特别提醒,明年也就是2018年是戊戌年,从医易结合的角度来看,戌来自后天乾卦,而乾则代表心脑,明年的心脑类问题也容易高发。血管衰老跟心脑类问题往往都是如影随形,而且很容易加重心脑问题,所以要赶紧养养自己的小血管啦~

(具体经方的应用一定要咨询经方医生!!!!!)


熬药方法:

将全部药材倒入锅中,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须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为【小道经方】(微信号:xiaodaojingfang)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需要,在标注清楚出处的前提下,允许转载。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中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