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沉浮,他们在沉默中坚守“针刺麻醉”,而今完成高难度手术造福病患

文 / 文汇APP
2019-03-28 10:24

▲2019年,周嘉在岳阳医院开展针刺麻醉手术

近日,一位83岁高龄右侧肺癌的老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接受了“针药复合麻醉下的胸腔镜肺癌切除手术”。

老人两年前接受过房颤射频消融术,但近期复发,还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考虑患者的高龄、心肺功能弱、基础疾病多,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进行手术,不仅对心脏影响较大,且术后极易发生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加快手术后的康复,由麻醉科、心胸外科、针灸科组成的治疗小组,决定启用“针药复合麻醉”辅助手术开展。

手术很成功,耗时仅一个多小时,老人在手术台上当即清醒,无需复苏过程就安全返回病房;第二天进食并下床活动,四天后顺利出院。

很多人或许不知,针药复合麻醉正是当年名噪一时的“针刺麻醉”的进阶版。3月的最后一周,恰逢中国麻醉周。记者从上海岳阳医院获悉,“针刺麻醉”依旧在该医院广泛开展着,近年还相继完成全球第一例、为利多卡因麻药严重过敏患者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房颤射频消融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海扶刀治疗。

“回顾针刺麻醉60年发展历程,历经初创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四个阶段。如今,站在以‘临床实践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起点,针刺麻醉正从镇痛机理效应性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探索的方向转型,寻求与西医相结合的更多范围合作。”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著名针刺麻醉专家、上海岳阳医院院长周嘉称。

曾轰动世界,为何走向沉默?

针刺麻醉技术及其理论,是中国医务人员在针刺治疗疼痛的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针刺疗法与外科手术结合而创造的中国特有麻醉方法。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刺麻醉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它与上海还颇有渊源。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在扁桃体摘除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未使用任何麻醉药物,为患者完成手术,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全新领域。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刺麻醉工作会议,制定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1966—1968)》。从此,针刺麻醉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手术例数、种类迅速扩大。

1960年,上海肺科医院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取得成功;1972年,上海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也标志着针刺麻醉可以应用于大型手术中,将针刺麻醉技术和适用病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71年7月19日,新华社报道了针刺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引起震动。同年7月26日,美国记者在《纽约时报》头版发文介绍了其本人在北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胀的经历,引起国际上对针灸疗法的兴趣。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肺叶切除手术,由此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针灸热潮。

遗憾的是,国内由此引发一股非理智追捧热潮。“针刺麻醉的作用被盲目扩大,被不加选择地运用到人体各部位的手术麻醉中。”周嘉谈到,当时针刺麻醉“从头到脚”涉及到90余个病种、200万例手术,针刺麻醉技术到了“无所不能”的滥用地步。而事实上,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某些手术,针刺作用并不显著。

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医院逐渐放弃针刺麻醉,其临床应用走向沉默。

沉默中坚守,探索研究脚步从未停止

针刺麻醉从辉煌走向沉默,但医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周嘉介绍,以韩济生、曹小定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针麻人”,对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规律始终没有放弃探索。

此后的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在肾移植术中患者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在胃大部切除术中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

其中,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这以后,针药复合麻醉渐成针刺麻醉的主流。2005年,周嘉、王祥瑞等在上海仁济医院实施的一例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被BBC现场采访并全球转播,这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新发展期。

▲2006年,周嘉在曙光医院开展针刺麻醉手术

2009年,在上海的曙光医院,周嘉领衔的针刺麻醉团队提出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的观点,并率先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针药复合麻醉与同期常规全麻心脏手术临床数据比较显示,针药符合麻醉减少了70%的麻药量使用,提高了脏器保护,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康复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之后,周嘉又带领团队将针刺麻醉改良方式拓展至肺部手术,也获得良好效果;此后,依托国家“973”项目,使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技术获得完善。

针刺麻醉运用更多领域

目前,周嘉领衔的针刺麻醉团队在上海的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已将针刺麻醉技术扩大运用到头颈部、腹部和盆腔、肛肠等手术,进行的大规模针刺麻醉实践与研究证明:在上述部位的优势病种中采用针刺(复合)麻醉技术,具有更简便的操作方式、更好的脏器保护作用、更高的围术期疗效,由此也使针刺麻醉从单纯镇痛镇静向围术期脏器保护、改善手术预后方面不断发展。

“在新时期,针刺麻醉仍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提升空间。”周嘉称,目前,针刺麻醉手术规范还有待完善,比如,针对同一个手术,各临床研究采用的针刺方法、穴位选择、穴位刺激参数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因此,特别需要开展与针刺麻醉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著名针刺麻醉专家、上海岳阳医院院长周嘉

他补充道,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深入,针刺麻醉在心脏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在心脏介入中采用针刺麻醉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说明针刺麻醉技术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

同时,周嘉还发现,术后加速康复正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一项新理念,而针刺麻醉在围术期具有独特疗效,可拓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从单纯应用于麻醉和手术期,扩展至整个围术期,让该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针刺麻醉为常规手术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对百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值得推广及继续挖掘其临床与科研价值。”周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