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正念减压

文 / 大医小护
2018-07-31 06:13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我们可以把修习正念当作清明生活的艺术,不必皈依佛教、也不必成为禅修者,学会以接纳的态度对此刻的体验保持觉察,这种对当下的专注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只在一个又一个的当下展开。

“正念”对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能帮助我们从这种惯性又无知无觉的昏睡状态清醒过来,从而能触及生活里自觉与不自觉的所有可能性。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常是个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多层次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医生的眼里,不只有疾病本身,还有此病者为何生这个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即是个案的概念化。正念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治疗技术,在很多心理障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被证明,包括抑郁、焦虑、失眠、慢性疼痛等。正念通过帮助患者学会与疾病、疼痛相处,学会在过去和未来的间隙,投入当下,把从练习中获得的态度和体验,融入生活,并对身心的疗愈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对于肺癌患者而言,不论是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面对不同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化疗的治疗过程中,个体都要经历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多重挑战。即便是在康复阶段,心理上也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既担心肿瘤未能彻底清除,又担心随时会有复发的可能;疾病让原有的生活轨道发生了改变,对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病前病后生活的落差越大,对病人心理上的影响也越大,而这些影响,会减少患者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在的安全感不复存在。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生病期间常会伴随焦虑、易激惹、抑郁、失眠,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

肺癌患者该如何以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来面对这份挑战,让因失控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呢?这里介绍正念疗法中的“三分钟呼吸空间”的冥想技术,可以尝试从日常康复的练习开始,慢慢地应用到因治疗而带来的痛苦减轻中去。

静坐呼吸

这个练习只需1~5分钟,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你可以在被各种念头肆虐的不平静时去练习,或者在迷失中想要和当下连接的时刻运用,让自己回归内在的平静。

把脚平放在地面上,后背挺直坐下。闭上双眼或只是向下望着前面不远的地方,不用聚焦在任何特别的东西上。(也可以站着或躺下)

把觉察带到你的身体上,并接受你所发现的任何感觉。可能是后背的紧张,可能是胸部的不适感,可能是有些焦虑,可能是担心着过去或将来发生的什么。

把觉察带到呼吸的感觉上,集中注意在鼻尖、胸腔或腹部,任何你感觉呼吸最强烈的地方。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感觉到空气流动到呼吸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吸气时腹部微微隆起,呼气时腹部缓缓内收。至少持续三次完整的吸入和呼出,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更长的时间。当你走神的时候,放下那些念头,温柔地把注意带回到呼吸上。

和呼吸保持连接,将觉察范围逐渐扩展到整个身体,对呼吸觉察的同时,保持对身体的觉察。

增加声音和听觉的体验,继续扩展觉察范围。仅仅只注意声音的出现和消失,不作评判。

慢慢地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把觉察带入接下来你所看、所想、所感、所说或所做的事情中去。

你可以借助舒缓的轻音乐或者正念冥想音频来更好地进行呼吸静坐的练习,经常练习,会让你学会与当下保持连接,增强觉知此时此地的意识能力。当我们决定不再要求喜欢的事情发生,而是开始喜欢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受到接纳的力量,也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当下,你身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正在发生?或许忘记了,但不要紧,认识和接受目前这种状态,仅仅了解它,不要评判它,如其所是的轻轻接触它,你的正念或许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生命视角会渐渐为你打开。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方玉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