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不死癌症”?知名老中医:做到这3点,湿气除得一干二净

文 / 吃个大胖子
2018-05-07 16:10

北京东直门医院李彦生教授

众所周知,湿气是中医的一种说法。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从临床表现看,身体内有湿气的话,整个人都会没精神,还容易出现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因此,及时的排出身体内的湿气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湿气吧!


由湿气是引起的毒素都有哪些?

1、湿毒

湿是水的异常形态,由水转化而来。体内有湿毒的人,一般表现为舌苔白腻、恶心、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等。

2、脂毒

有脂毒的人一般偏胖、脂肪较多。经常喝酒、吃肉、吃油炸食品,对肝脏伤害很大,易得脂肪肝等疾病。



3、瘀毒

瘀毒是指藏在血液里的毒,大多是从中年开始出现的,一般表现为舌下脉络发紫、容易健忘、皮肤干燥、胸闷憋气、脸色暗等。


4、水毒

阴毒中最严重的就是水毒,一般由肾功能衰弱引起。40岁以上的人应该注意,如果早上起来下眼皮、脚踝浮肿,很有可能就是水浊。

5、痰毒

有的人早上起来不停吐痰,没完没了,这就说明有痰毒了。痰毒一般由饮食而来,或因肺功能不好导致。


6、气毒

气毒是存在肺里面的毒,中医认为“肺主气”、“肾主纳气”,有气毒的人往往肺肾功能不好,一般身上气味大,如有口臭、汗臭等。


当有上述的这些症状后,一定要及时调理,湿气是人身上的垃圾和毒素,它从不孤军奋战,湿气会携带着各种病菌以及疾病一起侵入人的身体,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三高,糖尿病,冠心病,甚至是癌症都是湿气造成的。所以对于湿气,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将祛湿尽早提上日程!


专家推荐3款美食方,祛湿排毒


1、冬瓜丝瓜鲤鱼汤

材料:丝瓜、冬瓜削皮切片各100克、鲤鱼洗净切片300克、葱白3克、姜3克、茯苓及泽泻各10克、盐少许。

做法:茯苓、泽泻洗净后,用1500毫升水煮20分钟,滤掉药渣,药汁备用;药汁加入冷开水1000毫升及其余食材,再煮20分钟即可食用。

作用:清热、健脾,可利尿、消肿、清热、健脾,无论胃口不好、口干、水肿、小便不利,喝二瓜鱼汤都能改善症状。

营养分析:热量59.7卡、蛋白质8.1克、脂肪1.8克、醣类3.8克、纤维0.8克、维生素C14.2毫克、铁0.8毫克、钙17.8毫克、钠21.7毫克。



2、生姜红茶

材料:热红茶1杯(300毫升),生姜2~3片。

做法:将切好的带皮生姜加入泡好的红茶,即可饮用。若有便秘症状,可多加决明子通便、清肝明目。

作用:对久坐空调房的上班族来说,生姜红茶可去除寒气、抵御湿气、促进发汗,是能帮助代谢的养生茶饮,尤其带皮生姜的利水消肿功效更强。

营养分析:热量0卡、蛋白质0克、脂肪0克、醣类0克、纤维0克、维生素C3.6毫克、铁0毫克、钙0毫克、钠0毫克。


3、茯苓糕

材料:米1500克,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各100克,糖500克。

做法:将米、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均磨成粉,加入糖拌和,混合均匀,放入木模内,并加适量水拌匀;将木模放入蒸笼隔水蒸熟;晾凉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也可加入核桃仁、芝麻、松子仁、瓜子等配料,口味更丰富多变。



非-遗名-录中的祛湿良方

中药去除湿气一直被广泛运用,中-药膏-滋效果首当其冲,膏-滋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经典的剂型,传统膏-滋是中-医的一个鲜明体现,是中医的重要内涵。膏-滋内服具有补益兼有防治疾病的效果,包含了“祛病”与“防病”双重意义,是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调整体质、治疗亚健康的最好剂型。


祛湿膏-滋【҈肖/ ҈淑/ ҈ ҈之 ҈/饮】备受欢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甄选二十四味上等食材,通过“三煎三熬”制作而成,最后才得到“一拉成丝,滴水成珠”的效果。比汤药浓稠,在人体停留的时间更长,不会随尿液排出,从而对人体的滋养更持久;不含有雌激素。临床数据显示服用者一般一周内便有明显效果,例如排便顺畅,气色红润有光泽。此膏滋传承百年,不仅能去除体内湿气,还能调节人体机理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极大的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出自百年肖家,目前已在国家食药监局备案,在网络不发达的往日,许多人不惜驱车数千里来求此方,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但对于国外的患者而言,邮寄比较困难。


温馨提示:


体内湿气增加,出了不爱锻炼、身体中产生的湿气之外,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潮湿、阴冷的环境,那么外界的湿气就会很容易入侵到我们的体内。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具体如下:

1、不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别是夏天的时候;

2、阴雨天气减少外出的次数和时间;

3、日常穿衣服、盖被子等等一定要选择晒干的,而不能够穿潮湿的衣物;

4、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水分;

5、卧室多开窗,令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