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药去风疹!宋朝皇帝喜欢它,诏令推行天下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04-11 09:14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太平圣惠方》、《现代中医皮肤性病诊疗大全》、《实用中医外科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恼人的风疹。

风疹,即人们常说的荨麻疹。这病来无影去无踪,时而发作,时而消散一空。如果发展成慢性荨麻疹,则数月甚至数年不见好转。它给人带来的最大苦楚,就是难以忍受的瘙痒。因为此病发作频繁,不易痊愈,而且患者人数众多,所以总有看官通过各种方式留言,想得到一些调治它的办法。


今天在这里,我们就为您说上一法。此法只用一味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控制症状。这就是妙用中药蚕沙。方法如下——

准备中药蚕沙100克,用水2000毫升,煮水取药汁1000毫升,去掉药渣,用药液温热外洗患处。调治期间避免受风。每天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这个办法选自哪里呢?我们择选自《实用民间验方便览》。事实上,上方的用法用量,是经过化裁的。此法的雏形,见于《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里面有一张用于治疗风疹的方子,用蚕沙,与上方如出一辙: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

既然说到《太平圣惠方》,咱们就插上几句,介绍一下这部书。

话说这部书,源于宋代。关于宋朝,我们总受靖康之耻等历史事件的影响,觉得这朝代是中国人最憋屈的朝代之一。实际上,宋代的科学和经济发展 ,是汉民族历史上的高峰。尤其是医学发展,更是独步世界之林。之所以这样,和当时的统治者有关系。宋代的一些皇帝,对医学很关心。比如宋徽宗,就搞出一本《圣济总录》。这本《太平圣惠方》的编撰倡导者,乃是宋代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这位老人家很早就对医学感兴趣,自己收集方药千余首。后来,公元978年,他命人进一步收集整理方药,经历14年的艰辛努力,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成了这本《太平圣惠方》。

从中也看出来,当皇帝的,如此重视文治,那武功的偏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平圣惠方》编著完成后,赵光义非常高兴,令推行天下。上面提到的蚕沙治疗风疹的办法,就出自其中。

现在,我们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对于荨麻疹这个病,古人称之为隐疹,也俗称为风疹。一个“隐”字,道出其来去匆匆、时作时止之意。一个“风”字,表明其与风邪有密不可分之联系。

风邪导致隐疹的认识,至少从隋朝开始盛行。《诸病源候论》里面就讲:“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而起相连,成瘾疹”。考《实用中医外科学》,将此病的发病机理,归纳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周;饮食失宜,风木克土;血热内生,肝风暗伏;津气损耗,血虚受风四种。您发现没?这里面个个带有风字。要么是外风,要么是内风,要么是血虚成风,要么是阴虚化燥成分,要么是湿浊内蕴引动暗伏之风。总而言之,“风”,乃是致病的重要根由。

既如此,调治此病,就必须照顾到祛风的问题。蚕沙外洗治疗此病,主要的机理,就在于祛风。

现在,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蚕沙。

蚕沙是啥?本来是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其入药,最初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此药性味甘、辛、温,入肝经、脾经和胃经,主要作用在于和胃化浊,活血散风,除湿通痹。当然,它的主要作用之一,还有祛风止痒。这与其辛散之性有关系。中药,凡有辛散之性的,往往可以祛风。风邪得散,则瘙痒自止。古人用其主治隐疹,《名医别录》里面是明确提到的。因为其能除风,所以对于风邪所致的很多疾病,都有治疗意义,比如头痛、痹痛等,都可以用蚕沙祛风,配其他药物来治疗。

不过,作为外用法,它的效力毕竟有限,更适合保守治疗,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控制症状。应用的时候,往往也是中病即止。它最适合的患者类型,就是外邪袭表,营卫不固,皮肤在受风受寒的时候发作隐疹者。至于其他类型,如果能配合内服药,对阴虚、血虚、湿滞等的因素进行调治,效果会更好。

总之,蚕沙水煎外洗,作为一张古往今来备受重视的便方,是值得撰文,为看官细说端详的。它小巧安全,效果确切,不失为一张良策。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