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癌不同的发展结果:要么转移侵犯周围器官,要么一厘米伴终身到死!

文 / 甲状腺癌术后生活
2017-07-07 06:31

大家好,病友们都叫我东姐。

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话题,不但在医学界热议腾腾的,就是在病友中也是常年不衰的议题,东姐就常常被问:“东姐你替我拿个主意,我是手术还是观察”。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可是这个主意我真不敢拿,带癌生存的心理折磨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反正我是不行的。所以,真正做到确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而密切观察的人少之又少。

什么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资料显示,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甲状腺癌灶最大直径小于等于1厘米的甲状腺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定义为甲状腺微小癌。它是近年来增加速度最快的甲状腺癌。

甲状腺微小癌不同的发展结果:要么转移侵犯周围器官,要么一厘米伴终身到死!

第一个问题来了:微小癌=低危癌吗?

研究表明,微小癌有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一种是恶性肿瘤的前期阶段,从小开始长起,后续会转移、侵犯周围的神经、肌肉、气管、食道。对于这种微小癌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另一种就是懒惰的癌症,将会一直以一厘米的大小,伴随终身,到死亡也不发病。

文献显示:PTMC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国外13.5%~39%、国内30.5%~55.7%;腺外侵犯发生率,国外38.7%~56.9%、国内20.1%~67.3%;多灶性发生率,国外22.0%~42.2%、国内6.7%~47.9%;术后复发率,一项随访长达35年共纳入2070例PTMC的日本回顾性研究显示,35年总复发率虽只为3.5%,但进一步分析发现,≤5mm的患者35年累积复发率为3.3%,而6~10mm的患者35年累积复发率为14%。年龄>55岁的患者30年累积复发率为40%,年龄≤55岁的患者30年累积复发率<10%。

可见,部分PTMC患者的复发率并不低!微小不等于低危,研究认为对PTMC随访观察仍需谨慎。最新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建议对甲状腺癌通常需手术治疗,仅将积极随访作为非常低危甲状腺癌可替代的选择。

甲状腺微小癌不同的发展结果:要么转移侵犯周围器官,要么一厘米伴终身到死!

第二个问题来了:如何区分高危或者低危PTMC?

当前比较认可的高危因素:①甲状腺癌家族史;②青少年或童年颈部放射暴露史;③病理学高危亚型;④腺外侵犯;⑤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⑥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⑦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
当前仍有争议的高危因素:①直径>5mm,②多灶性。

东姐以前介绍过一篇关于低危PTMC的文章,文中说中国《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建议对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PTMC可积极随访:

  • 非病理学高危亚型;

  • 肿瘤直径≤5mm;

  • 肿瘤不靠近甲状腺被膜且无周围组织侵犯;

  • 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证据;

  • 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 无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患者心理压力不大、能积极配合。

甲状腺微小癌不同的发展结果:要么转移侵犯周围器官,要么一厘米伴终身到死!

第三个问题来了:如何处理高、低危PTMC?

到目前为止,微小癌不手术它会走向哪个结局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切可能会错杀,不切有可能会恶变,所以切还是不切?是部分切除还是全切?这个是医学界一直在讨论争论的问题。所以说:且还是不切?这也是病友们对自己选择是否对错的纠结所在。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一篇文章说,甲状腺微小癌作为恶性肿瘤中预后极好的疾病之一,死亡率极低,再发的主要形式是残余组织甲状腺癌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有甲状腺单侧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等。如果术前检查发现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则根据术前讨论及术中病理情况来确定是否加做中央组或颈侧组的淋巴结清扫术。

文章也说要使患者接受尽可能少的创伤以获得最佳的预后,同时达到减小复发及转移可能的目的,对于应当以何种术式作为常规处理方式,中央组的淋巴结需不需要进行清扫,目前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推荐阅读

甲状腺癌术后抑制治疗,到亚临床甲亢时TSH也不要太低

甲癌术后需要补钙,怎么补?注意啥?

甲状腺癌病友们应该定期筛查糖代谢异常

觉得有用就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