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

文 / 华医世界
2017-11-30 14:25

导读

心悸是指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系病证,为临床一种常见病证。

本文收录了四位中医大家的临床治疗心悸的医案。各有思路,但都收效明显,看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心悸案(程门雪)】

【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

郑某,女,成年

初诊:1971年9月14日

诊查:心动悸,胸满闷时痛,头眩,寐不安,梦多。苔薄,脉细弦。

治法:拟瓜蒌薤白、丹参饮加味。

处方:薤白头三钱 瓜蒌皮三钱 紫丹参五钱 白檀香八分 广木香八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干菖蒲一钱 酒炒黄芩一钱半

二诊:诸恙见减,原方加川桂枝五分。

【按语】本例用《金匮》瓜蒌薤白白酒汤和《金鉴》丹参饮,治心动悸、胸满闷痛,取得疗效。胸气郁痹则中阳不展,心络瘀阻则心气结滞,必致痰湿留聚,程老用二陈汤法佐以化痰湿,很有意义。

【心悸案(刘渡舟)】

【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

宋×,男,35岁。职业是教师,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气伤神。忽一日突发心悸,严重时心神难定,坐立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缓而弦,按之无力。此因过用心神,心气虚而神气不敛所致。

处方: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龙骨12克 牡蛎12克 三剂 嘱其夜晚减少工作以养心神,果然药尽而安。

【按语】宋君的病证起于过劳多虑,过劳则伤气,多虑则伤神,所以,养生之法务在起居有常,劳逸相得。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因误用烧针,损伤心阳所引起的烦躁证,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药物,辛甘合化为阳,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心阳虚损,不能固护于上出现心悸、胸闷等证的基本药物,临证之时,不可不知。

【心悸案(杨继荪)】

【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

陈某,女,49岁

初诊:1983年12月5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多年,曾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诊查:进来心悸阵作,甚则怔忡不安,胸闷,四肢关节肿痛,畏寒,面浮跗肿,小溲短少,苔薄白脉弦细而促结。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辨证:属痹证日久,反复感邪,渐致心阳不振,心脉瘀阻。

治法:治宜通阳宽胸,祛风活血。

处方:桂枝6g 全瓜蒌12g 丹参12g 大生地30g 桑枝30g 鬼箭羽15g 威灵仙12 g 防己12 g 泽泻30 g 川芎15 g 米仁30 g 炒杜仲30 g

二诊:上方药连服一个月后,心电图检查无房颤出现,胸闷心悸怔忡均减,关节肿痛亦轻,小溲增多,跗肿消退。唯面部尚有轻度虚浮,大便干结,舌苔白腻,脉来细弦无结代。前法继进。

处方:桂枝9 g 川芎18 g 丹参30 g 全瓜蒌12 g 青皮12 g 泽泻30 g 大生地30 g 炒当归12 g 枳壳12 g 防己12 g 茯苓30 g 太子参30 g 炒杜仲30g

后据患者来信诉:上方药间断服5年之久,阵发性房颤迄未出现,关节肿痛有明显好转。

【按语】本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有阵发性房颤,系从痹证发展而来。《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成心痹。血脉瘀阻,致令心脉不畅,心神失宁,故脉促结,心动悸。治拟痛阳活血,祛风蠲痹,乃心悸怔忡,风湿痹证双顾之法。同时注重守方久服。

【心悸案(李振华)】

【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

王某,女,70岁

初诊:1985年4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气短,胸闷,口干不欲饮,纳呆嘈杂,耳鸣乏力。

诊查:舌淡苔腻略黄,脉滑数且三五不匀。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

辨证:湿热内蕴,内合于心。

治则:以疏理为治。

处方:紫丹参15g 广郁金10 g 制香附10 g 香佩兰10 g 川厚朴10 g 夏枯草10 g 苍白术各10 g 藿香梗10 g 薏苡仁15 g 焦六曲12 g 7剂

二诊:药后诸症见瘥,唯觉寐欠安,时有烦热,舌苔黄腻已减,脉滑略数,仍宜疏渗清解。原方加枯黄芩10 g,焦枣仁15 g,辰砂1.5 g(冲)。7剂

三诊:诸症瘥解。舌淡苔白,脉略滑数,原方加怀山药30 g,再进7剂,查心电图已复正常。

【按语】心悸一证,多由心气、心血、心阳、心阴之不足而引起,属虚证者为多。

此例察其脉症,系由湿热内蕴、内合于心而致心悸,临床颇为少见,况高年心悸胸闷,且兼有口苦耳鸣之症,一般易从肾阴不足、肝阳上扰辨证。

然本案着眼于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则辨证其病机属湿热内蕴,虽在高龄,当作实治,不作虚论;

尤值夏末秋初湿热郁蒸之际,疏理之法,切中病机,初诊方以清少阳、疏气郁、化湿滞立法,药进7剂,病情即得控制。

复诊仍续疏理,加黄芩旨在清热,枣仁、辰砂意在安神定志。三诊虽诸症已除,仍原方加山药以收健脾气、化余湿之功。

此案治法,不囿于古稀年高,细察舌脉而定诊,不误作肾虚肝旺而以虚论治,可见深明辨证之一斑。

中医治病之法,都需准确辩证,同一症状,其人体质与病机不同,则治法亦不同。这便是“同病异治”的原理所在 。那么对于同病异治,你的理解又有多少?

【名医验案】程门雪、刘渡舟等四位名医治疗心悸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