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刻反思对于中医曾经的错误认识

文 / 挣脱枷锁的囚徒
2017-07-01 15:00

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刻反思对于中医曾经的错误认识

医学的最初观念是来自原始人对于创伤和疾病的痛苦和惧怕,甚至是来自动物的痛苦和惧怕,我们不应漠视这种发展道路。而我们却常忘了这种研究的目的是:减少人类的痛苦,使其更坚强更有能力

近代的历史研究,已证明医学的历史按道理讲应当和所有的科学史一样,也是知识的缓慢的继续积累,以及知识和事实的变易,其中有的被遗忘了数百年,而又被重新提起。直到18世纪,人们仍主张希波克拉底学派纯粹是希腊黄金时代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他是受了巴比伦、亚述、意大利,甚至古埃及的影响。希腊早期的医学知识,在几十年前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医学最初的摇篮,但是今天已经知道这实际是来自一些远古文明的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是源自数千年前的史前期。

在医学历史上,从远古祖先的思想到现在的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中医也不例外。

医学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无论任何民族,医疗实践应该伴随着族群的形成而诞生。如果称“医学”则应该以理论体系的奠定作为标志。也就是说在医学诞生之前,必然经历本能医、经验医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然后在某个历史阶段形成其理论体系,标志着这一种古代医学的形成。

最终,医学,如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百川汇于大海——归于一种同一的医学。

理由很简单,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那就是人体及其疾病现象。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本原却只有一个。

比如,感冒,曾经你可以认为是风热、风寒、暑湿等外邪内侵,却不能改变其病毒感染的本质。

这就是科学的一元论。就医学来说,也必将归于基于科学的医学。

这就注定了,任何传统医学都是阶段性的、局域性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中医的研究对象

并非是作为客观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虚拟的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理解中医理论体系。

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人,而在中国则是上天造人。这几种体现在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的系统论述中。

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刻反思对于中医曾经的错误认识

如《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说:“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又说:“天有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就是说人是有上天创造的,人的身体是天数演化而来的,一年有366天相应的人有366块骨骼,天有12个月人有12个关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4季人有四肢….。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表述,当然,两者应该有着更古老的同一来源。毕竟,“在医学历史上,从远古祖先的思想到现在的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刻反思对于中医曾经的错误认识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认为天也跟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而且天的情感变化是对人行为的一种奖惩。同样的,《内经》也有类似表述。

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到并非医学典籍的《春秋繁露》,一方面,是要说明中医的理论基础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要晚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系统化。也就是说,《内经》成书要晚于《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中医的另一套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也出自于《春秋繁露》。

虽然早在战国年间之前就分别存在五行说和阴阳说,而二者合流则是出自战国年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而更加系统化并用来解释孔子的《春秋》,这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因此,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媾和在一起,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千古不易

董仲舒的所谓天人哲学一旦被汉武帝确立为官方哲学,则变成了千古不易的“天学”,一统中国思想界2000年,甚至说直到今天仍然无处不在。

汉武帝为什么看中了董仲舒的理论呢?要知道儒学一直是并非一种经天纬地的治世之学,在秦汉之前并非显学,也一直不为帝王所重视。

但是,董仲舒用五行说“论证”朝代更迭也天命所归,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乃至战国之乱、六国归秦,最终归于汉刘,均出自天命。刘氏乃上天认可的正统,是代天牧民的天子。这一说法正好迎合了帝王之心。

这虽是题外话,但是,中国历史却因此进入千古不易的儒学轮回。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实质上是规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也因此失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理由和动力,成为了中国没有出现和形成自然科学,当然也包括医学裹足不前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中医完全抛弃了实证思想

以经络学说为例,现存最早的有关经络学说的著作是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

到了《内经》经脉就成了12条。经络的本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科学家用了各种最先进科学手段都并没有发现经络存在的客观证据。未在当时,人们是如何发现经络的?11条还是12条又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内经》《灵枢 五十营篇》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 动,气行三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其所谓二十八脉者,左右各十二经也,二跷脉也,一任脉一督脉也。观乎此,则十二经中,无不有营气运行其间,运行则脉动(义见动输篇)。然则十二经脉者,皆以为能动者矣。”

也就是说,经脉是完全可视、可触、可以测量的,即基于对今天称之为动静脉血管,甚或可能包括神经和肌腱等所有条索状结构粗浅的解剖学认识。换言之,那时的中医尚存一定的实证思想。

到了东汉,一件看似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王莽篡位后捉住叛党王庆孙,命刽子手和御医对其进行了残酷的活体解剖。剖出其五脏六腑并进行测量重量、长度(可见这时的脏腑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等。然后用竹签插入血管,发现其血管走向与之前医学典籍记载的经脉并不相符。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眼见”不能符合于“经典”,人们不是怀疑经典记载可能有错而进一步探索,而是责怪“人的经脉没有按照典籍记载生长”。就是说,是人的经络长错了,而不是典籍记载错了。

这次人体解剖使得中医彻底抛弃了仅存的实证主义思想,完全走向了神秘虚无主义解释。

这一点,到了近代的所谓中西医汇通派登峰造极,把整个人体——脏器、经络等,完全给虚化。因为,彼时的西方医学正在摆脱旧有的理论体系,全面走向科学化的医学。

自然地,西方医学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与中医理论体系是格格不入的。更讨厌的是,欧洲人的解剖图谱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与人们所见的人体是那么完美的一致。

虽然,在外形上,心脏还是那个心,肝脏还是那个肝,肺还是那个肺,肾也几乎还是那个肾(除了有一个肾被称为命门),……。

翻译学家们尚可勉为其难的给一一对应。然而,功能上,却鸡同鸭讲,南辕北辙。

更多的,有一些可以显见的东西完全驴唇不对马嘴,比如,与人体如出一辙的图谱所载的的动静脉、神经,在中医理论中却完全难觅其踪。

怎么办?

按照正常的逻辑,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承认过去认识的局限和错误;一是死不认错,继续指欧洲人画错了,当然也是人体生错了。

然而,祖宗怎么可以错?同时,人都生错了也难以服众。

这时,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大智慧:谁都没错,说的不是一回事嘛,一个是解剖实体的人,一个是功能人。从此,人体就不再是单一的人体,而是处在不同维度上的平行存在的两个人体。

哦,原来,平行宇宙理论并不是新鲜玩意。

为了契合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近代中国的中西医汇通派,将人体彻底虚化,从而拯救了中医,是这个门派,哦不,是学派最大的贡献。

中医缺乏解剖与外科学

其实,跟上面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现象,象中国的战国年代,可谓战火连绵。冷兵器时代,战伤比战死更为普遍,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冷兵器导致伤员的存在,因此,创伤外科和解剖学应该医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奇怪的是,在中医体系完全缺乏这部分内容,要知道中国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限制人体解剖的进行。然而,总管整个中医发展史,直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才指出中医经典中仅存的一些涉及解剖学的知识的错误。

比如,《脏腑记叙》记载,“言饮食入小肠,化粪下至阑门,即小肠下口,分别清浊,粪归大肠,自肛门出,水归膀胱为尿。如此论尿从粪中渗出,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便,并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再者食与水合化为粪,粪必稀溏作泻,在鸡鸭无小便则可,在牛马有小便则不可,何况乎人?看小肠化食,水自阑门出一节,真是千古笑谈。”

这一段是《医林改错》中对中医关于尿液与粪便产生和排泄的“改错”。中医直到清代仍然认为人摄入饮食后,一直在消化道内运行,水与食物残渣直到小肠末端的“阑门”才“分道扬镳”,前者进入膀胱成为尿液,后者进入大肠形成粪便。王清任也只是认识到其错误是“千古笑谈”级别,根据不是自己实证的解剖学知识,而是“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的常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局面呢?原因仍不外乎不敢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稍加违拗。

再比如,中医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原因大概一方面给吸进去的气找个“出路”;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早期曾经有过的尸体解剖发现,有的经脉充满血液——静脉,而有的经脉充满气体——动脉,因此才有“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其实,希波格拉底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动脉是用来运送气体的。但是,到了盖伦,这一错误就被纠正了。

在中医体系,这一错误是绝对不会被改写的,因为这已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大厦的一块基石,如果这一错误一旦被纠正,那么中医理论气血理论就会被完全被颠覆,进而,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也必然坍塌。

其他

正如气血理论,中医的其他系列理论,比如脏腑学说、辨证论治,以及以草药为主体的治疗体系,同样完全经不住现代科学方法的任何“轻微”的拷问,一切都出自“天人合一和阴阴五行”,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体系比较

与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等其他传统医学体系比较,中医无论在那一方面都不曾占有优势,实在不知道中医的“博大精深”之说是从何而来。

而且,由于完全囿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中医几乎完全故步自封,2000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

以上就是对中医曾经的一些糊涂认识,籍中医药法实施之际,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