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还要选时间?看中医大家怎么说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中医时间医学可追溯到2000年前《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已日臻完善。纵观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包含时间医学的内容。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并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选择有利时间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尚指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传变规律。根据不同时间症状,脉象和色泽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对疾病的防治,《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因四时气候不同,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中医时间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它的特点。东汉张仲景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认识到许多疾病的时间节律,而且提出了择时治疗的原则。如阴虚病的年变动节律是“春夏剧,秋冬差”,妇人淤血崩漏的昼夜节律是“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燥”。此外,对寒热、谵狂、劳病、黄疸、疟疾等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都进行了论述。对六经病缓解痊愈的时间节律性论述尤祥,指出六经病的病愈或转到另一经的周期是6—7天。六经病的缓解各有不同时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认为这些节律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在择时治疗上,提出了运用汗、吐、下法的适宜时间,主张“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张氏这些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金元医学四大家运用得十分娴熟,倍加推崇。
李东垣根据“时不可违”,“勿伐天和”的原则,主张春天患病者,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天患病加大寒药,秋天患病加温气药,冬天患病加大热药。并制定了春天宜服补中益气汤;夏天宜服清暑益气汤;秋天宜服升阳益气汤;冬天宜服神圣复气汤。季节不同,加减用药也不同,如羌活俞风汤,在望春,在大寒之后服药时,宜加半夏、柴胡、人参;在夏季之月服用,宜加防己、白术、茯苓;在望夏之月服用,宜加石膏、黄芩、知母;在秋处,大寒之后,宜加半夏、厚朴、藿香、桂枝;霜降至望冬,加附子、官桂、当归。李氏的按季节选方用药的原则,至今指导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在民间代传名老中医,亦有按季节选方的原则,即春天宜服参苏饮;夏天宜服五积散;秋天宜服藿香正气散;冬天宜服十神汤。择时治疗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已故名医蒲辅周认为,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二者是统一的。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12个月,有六个月的气候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春季时病有风湿、寒疫;夏季时病有温热、暑病、湿温;秋季时病有温燥、凉燥;冬季时病有冬温、伤寒。应根据发病季节辩证治疗,蒲老运用时间因素治疗疾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54年石家庄流脑大流行,蒲老以白虎汤主治,取得满意疗效。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发运的变化,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胜,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救,56年湿气偏胜,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结语:认识疾病的目的,在于驾驭疾病,认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在于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掌握它的传变,转化与欲解向愈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向有利人体的方向发展。所以,时间与治疗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因时施治是根据不同发病时间,来考虑治疗原则,在辩证确定治疗原则时,首虑时间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择时治疗是选择最佳时间治疗,病人在这个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医家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时间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