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赵绍琴经验集:审症求因
症即症状,既是促使患者就医的原因,又是医生施治的直接目标。因此,辨析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症状有两类,一类是他觉症状,如发热、昏迷、半身不遂等,通过医生的物理检查可以察知;一类是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脘痞等,须由病人主诉而获得。
对症状的收集要详尽完全,不要遗漏,从发病到现在的症应一一详明。对于前段的治疗经过也应详细了解,以便分析得失,以提供借鉴。
对于所收集到的现在症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抓住主要症状,即所谓抓主症,由此而决定治疗方向。如患者急性发病,身热,头痛,咽红,口渴,心烦,尿黄,便干,一系列症状中发热是主要的,应作为主攻方向。
但中医治疗的特点并不是见症治症,而是主张从根本上治疗,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这就须要审症求因。
审症求因就是要找出导致病证的原因。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要用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的观点去分析病症,查找原因。任何一个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
作为医生必须时刻明白,任何一个症状的出现,虚能这样,实也能这样,寒能这样,热也能这样。
腹泻可能是脾虚作泻,也可能是火热致泻;
腰痛可能是肾虚的表现,也可是湿热阻滞经络的结果;
病人时时畏寒,可能是阳虚卫外不固,也可能是热郁于内,阳气不布所致;
四肢厥冷既可见于亡阳欲脱的虚寒证,又可见于热深厥深的实热证。
古人所说“大实如羸状,至虚有盛候”,就说明了这种疾病的表现和其本质的不一致性。
现实临床中所以常常发生误诊误治,主要就是因为一些医生不懂得两分法两点论,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往往用固定的观点去看问题,把一些常见的症状用虚或实或寒或热的框架固定起来,如五更泻属肾虚,腰痛为肾虚,阳痿为命门火衰之类。
如果一个医生被这种约定俗成的观点束缚起来,那么他就会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诊治疾病,并且还自以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传统理论。
例如用古代“肾主虚”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病,就造成了把肾炎当做肾虚而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这就完全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所以,赵老特别强调审证求因,找出病证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强调用两点论的观点去审症辨证。
对于任何一个症状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不只是看到常见的大家所公认的原因,不仅仅用传统的辨证思路去思考分析。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法。
这就是《内经》所强调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而令调达”的辨证施治原则。也就是赵老所主张的用两点论去审证求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