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痛”究竟是什么造成?悲哀!简直打脸
西医西药的快速发展及中国现代化飞速的进程。更便捷,更高效,更明确的西医西药正是满足了国人如今的生活模式,按部就班、一目了然是其特点。以最短时间达到更好的治疗,保障患者在今后可见的一段时间内的高质量生存。人们生病第一时间定会奔赴西医院不无道理,他能解决燃眉之急。也只有到最终无医可寻,无药可用时,才缓回来要去看看中医,碰碰运气罢了,中医药已沦为安慰剂之地步。
现如今,如何将中医药进行量化标准一直是一项热门,一种通过西医纳入体系来进行中医分析的模式,甚是可笑。中医药因人施治的特色就注定了疾不可为量化,无法统一用药标准。得到国际的认可成了对中医疗效的金标准?
国人对中医的浅薄认知。很可笑的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完全不了解的前提下,还能对其破口大骂。如今的病人可说也算半个医家,其对自身疾病亦或是其他医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已然是常态。
正所谓,现在当一名医生也是愈发困难,因为患者的提问也是愈发专业。但这也仅可归于西医。相较之的通俗易懂,中医理论是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而出的,包括了哲学、仁学的思想,很是深奥难懂,若要掌握好中医理论,更要好好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莫说旁人,又有多少中医大学的学子们能下功夫去领悟所谓的“四大经典”呢。
它不像学西医,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大凡中医大家多成名于晚年是不无道理的。而这就造成了国人的中医知识的匮乏,人们不愿意去看那么冗长难懂的文言,《皇帝内经》如此,更别说是《伤寒》之类的了。再说回馆长的中医宣传公益短片的问题上,前有难题,后有阻力。只能感叹一句:想法终究会败给现实。
如今上海搞得火热的中医流派传承工作亦是在对残存的中医分支作挽救,我得幸能参与其中,深谙此工作的不易与中医流失的悲哀。
打铁还需自身硬。最好的宣传不过是看得见的疗效。附院的门诊量趋于饱和,我们不用为自己打广告,只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抢救下濒于消失的传统中医。待其彻底消失于人们眼中,中医也就走到了尽头。 很是反感一种命题方式,诸如“说说你对······的看法”之类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答题的人又有多少纯粹是凑个热闹或是卖弄下文笔去的呢?键盘侠这么多是不无理由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多的看法也只是停留于嘴上,付诸实践才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