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小知识系列篇——新手必学十二大养生穴(三)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调理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限用,国家政策的鼓励,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艾灸是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了解并利用艾灸,以达到健康养生、强身健体的目的。
有些艾灸新手不知道灸哪些穴位进行养生,前几期的文章小艾已经介绍了八个新手必学的穴位,今天来介绍十二大养生穴的最后四个穴位。
关元穴----培元固本穴
历史记载
《类经图翼》记载: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取穴: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功效: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外感、热病、肘中痛、半身不遂、上肢麻木、遍身风疹、瘙痒、胸中闷痛、扁桃体炎、咳嗽、高血压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调理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配天枢穴、小肠俞穴、足三里穴,调理腹痛、腹泻等;
配大敦穴,调理各种疝气、子宫脱垂、腹痛下坠;
配中脘穴,调理各种虚损。
大椎穴----清热解表穴
历史记载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取穴: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第七颈椎,其下即大椎穴。有的人出现两个高突,用手指按在隆起的最高点,轻轻摇头,手指下有移动的感觉,是第七颈椎。
功效:清热解毒、升阳益气、调和营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肩背痛、腰肌痛、痹症、萎症、发热恶寒、咳嗽上气、呕吐、黄疸、贫血、神经衰弱、荨麻疹、湿疹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肺俞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调理外感发热感冒;
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调理血液病;
配内关穴,调理胸膈胀满、积水等;
配肺俞穴、风门穴、膏肓穴,调理肺部疾病。
涌泉穴----清脑醒神穴
历史记载
涌泉穴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其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曾有相关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取穴:卷足,足底前三分之一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功效:通头贯脑、清神醒志、开窍、除寒热厥逆、回阳救急。
主治:外感、热病、肘中痛、半身不遂、上肢麻木、遍身风疹、瘙痒、胸中闷痛、扁桃体炎、咳嗽、高血压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内关穴,至头痛、头晕,能够醒神醒脑;
配太溪穴、照海穴,调理咽喉肿痛,艾灸后即可有所缓解。
膏盲穴----散热止咳穴
历史记载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最高点向下推4个椎体,旁开4横指处。紧贴肩胛骨内侧缘。
功效:补虚劳伤、固气易损、止咳定喘。
主治:肺结核、骨蒸盗汗、吐血、咳血、哮喘、四肢倦怠、头晕目眩、健忘、呕吐、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肺俞穴、肾俞穴、中府穴、膻中穴、足三里穴,调理肺结核;
配肺俞穴、定喘穴、膻中穴、足三里穴,调理哮喘;
配大椎穴、曲池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调理各种虚弱形瘦。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日常保健。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的调理与养生保健中。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艾灸养生在国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艾灸养生也将成为保健养生行业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