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虚不受补”,实则补不对症!这样艾灸改善“虚”和“堵”
不过,很多人常常陷入“越补越乱”的怪圈——比如,服用了补益类的膏方药膳,谁知非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虚不受补”。
那么,“虚不受补”是不是就不能补了呢?怎样才能补得进呢?
为何会出现虚不受补?
1、补不对症
本身没有虚症或是病位(如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由于病性(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不同,又补不对地方,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
2、补不对体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差异,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不同的体质,都有不同的补益方法。
3、补不得时
中医常说"天人合一",一年四季自然界"气"有不同,人体内的"气"也有很大差异,夏天、中午,阳气旺盛的时候补阳,冬季子时阴气重的时候补阴,就很容易导致"虚不受补"。
4、补不对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药吃下去,往往因为消化不良,影响吸收机能低落,身体缺乏营养,形成气虚血弱。气虚血弱反过来影响消化吸收机能,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脾虚胃弱的人应该要先调理好脾胃,脾胃健旺后,消化能力自然增强,虚不受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虚不受补”使用艾灸调理很合适
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故而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补”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
不过落实到心、肝、脾、肺、肾五脏,又会进一步衍生,如心血虚、脾阳虚、肾阴虚等,所以进补绝不是单补气血阴阳就可以的。
进补常见3种形式:药补、食补、灸补,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补虚扶正。但从效果来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灸补,尤其“虚不受补”的情况,艾灸是非常好的选择。
原因如下:
1.药物有适应范围、副作用、禁忌症,对适用人群有着严格筛选,一旦进补不当,极易犯虚实不分、阴阳不分、气血乱调的错误,引发身体乱像。
2.食补就一定好吗?也未必。因为食物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偏偏虚不受补的人群几乎个个脾胃不调,在这道关卡很难通过考验。
有些人过于依赖食补,也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出现胃脘痞满胀痛、嗳气泛腐、不思饮食等症状。
3.反观灸补,一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二不像食物那样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三能健脾和胃,起到中药中“开路方”的作用。
故而虚不受补的人要想进补,首先必须灸补调理脾胃,在灸补改善脾胃功能之后,再行食补或药补。
如何使用艾灸调脾胃?
艾灸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
艾灸,改善“虚”“堵”问题
虚不受补,最易引发两种问题:
一是虚(重伤脾胃——体弱,阴虚)
二是堵(闭门留寇——积食、气郁、痰湿、瘀血)。
艾灸“开路方”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补兼施上,无需借助任何药物,只要配穴得当,灸量到位,就能让身体自动补虚疏堵,改善“虚”和“堵”的问题。
1.虚(重伤脾胃)
包括2个问题:体弱,阴虚。
体弱:
主要弱在两个地方——肾(肾虚)和脾(脾虚)。由于脾虚比肾虚更为常见,故而体弱之人很难通过后天补益先天。
故而体弱之人切忌蛮进大补之品,而应重在艾灸调脾。
艾灸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
阴虚:
就是阴精匮乏致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身体有虚火。
这种情况下切忌温补,因为在身体本就有虚火的情况下,温补好比给身体加柴,虚火会更旺。
艾灸取穴:解溪、阴陵泉、太冲、涌泉引火下行。
2.堵
常见4个问题:积食、气郁、痰湿、瘀血,而每一个都适合用艾灸化解。
积食
是“虚不受补”的最常见反应,常见症状如下:嘴里有酸臭味儿,时而便秘时而大便不成形,大便非常臭,不想吃饭,吃完肚子胀,舌苔厚。
艾灸取穴:胃仓、中脘、四缝、足三里。
气郁
应当责之肝,肝失疏泄,就会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此时进补好比“火上浇油”,只要稍微用点儿补品就会“郁”火中烧——出现目赤、肋痛、腹胀等症状。
艾灸取穴:四关、膻中、期门。
痰湿
好比河道中的淤泥,只有先将淤泥清理出去,河道才能畅通。故而应当先“清”后“补”,重在祛痰。
艾灸取穴: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瘀血
进补不慎,可能导致出血状况。
如果出血点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等处,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问题倒还不大;但出血点在大血管,如肾脏、脑血管等处,出现尿血、脑出血等症状,问题就严重了。尤其“三高”人群或血管功能薄弱的人群,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最易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艾灸祛除瘀血,疏通血管,改善血液浓、黏、凝的状态。
艾灸取穴:膈俞、血海、三阴交、复溜。
综上所述,进补的首要前提是确保脾胃能够吸收补品补药的精华,但这绝不是吃几副药膳就能立马好的,而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针对“虚”或“堵”的问题辨体施灸,否则就是在白白浪费金钱和精力。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