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扶阳灸,艾与不艾是天壤之别!坚持艾灸给你带来5大改变!

文 / 艾柱人生
2021-04-16 09:10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与不艾天壤之别,坚持艾灸,或许会给你带来难以想象的改变!坚持艾灸,带来5大改变

1、艾灸调节气血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艾灸有温通效应,温指温热,通为通达之意,可行气活血,活跃脏腑气机。

《灵枢 ·刺节真邪》云:“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神灸经纶·说原》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都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

通过局部灸、循经灸、对症灸等,温热灸力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可调理气血不畅的情况。

2、艾灸温通经络

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道路,贯通全身,运行气血。

丹溪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寒则气收。”《灵枢 ·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此 “火调”主要是指艾灸的温经效应,温经效应应用广泛,艾灸时出现的许多灸感也是这个原理,常艾灸者,经络往往得到改善,比同龄人更加精神饱满。

3、艾灸延缓衰老

人上了年纪后,除了表面的各种皱纹之外,脏器也会老化,而老化的直接表象是各种内脏下陷。

伴随的结果是脏器功能衰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容易久泻、久痢、头晕昏,经脉陷下等。

艾灸的温升效应,升阳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有助于缓解身体的老化现象。

4、艾灸改变体质

现代人各种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脾虚肾虚等等,实则都可以归结为体虚,体质虚弱。

虚则补之,补具有补助、补益、补充等含义,艾灸恰好又具备温补效应,这是艾灸最重要的效应之一。

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的虚弱不足,均可通过艾灸温补,扶阳补气、滋阴生血。

艾灸的温补效应,是艾灸预防疾病的基础,千百年来行之有效,被人们广泛应用,经久不衰。

5、艾灸改变阴阳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除了气血充足外,阴阳一定是平衡的,一个不健康的人,必定是阴阳不平衡的。

人体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长。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以促阴生,以滋阴液。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保持阴阳调和,常使阴阳失衡,衍生疾病,这时可通过艾灸的温润效应加以调节。

阴盛于阳,艾灸可滋阴生津;阳盛于阴,艾灸也能益气阳,振奋气机,散湿滞,除阴霾,布津液,利津生;或是阴阳皆虚;如阴阳两虚,更加适用于艾灸以温润之。

正如《扁鹊心法》记载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春季艾灸常用穴位

春季养生首先养肝,肝主疏泄,主气机条达,肝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通畅,阳气易于升发。

春季养肝可艾灸期门、肝俞、太冲、太溪四大穴位。

太冲穴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的原气输注之处,灸之可培补肝之原气。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太溪为肾经原穴,按之可培补肾之原气。中医讲肝肾同源,肝属木,肾属水,水能涵木,按揉太冲穴和太溪穴可起到滋水涵木、补肾养肝的作用。

肝俞穴

肝俞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灸之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期门穴

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期门穴是肝的募穴,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分别是肝气输注于前胸和后背的重要穴位,两者配合按,可起到疏肝理气、养肝柔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