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养生5原则,有助大家健康过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立冬后养生保健注意以下五原则,有助大家健康过冬。
饮食宜御寒滋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冬季气候特点来调节。
冬季为肾经所主,主封藏,主咸。冬季饮食以保温御寒、滋补、防燥为主,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
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寒冷,且我国北方地区天气干燥,应增加食物热量,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少食生冷、燥热之品,少吃葱、辣椒、韭菜等辛辣之物,以免导致便秘、鼻衄等。可多吃大枣、芝麻、干姜、红糖等温中散寒的食物;多吃萝卜、梨、苹果、柿子等润燥食品,还要注意多喝水,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冬季进补宜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牛、羊肉等温补之品;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应进补甘温之品,如鸡、鸭、鱼类;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高原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为宜。
起居宜早睡晚起
冬季起居养生重“养藏”,冬季万物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沉潜含藏。因此,冬季调养着眼“闭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立冬作息强调早睡晚起,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每天要保证7~8个小时睡眠时间。冬季白天短,白昼为阳,夜晚长,夜晚为阴。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迟起则利于阴精蓄积。同时要注意身体保暖,衣着适当,以免阳气外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有早晨、中午、傍晚三时劳作歇息的规律,凌晨四点是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血压、体温较低,血液流动变慢,血液浓度和黏稠度最高,最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应该引起注意。
运动宜轻缓忌剧烈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故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待阳光出现以后,以保持人体的体温及正气。夜为冬,冬主藏,晚饭后不宜外出。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度。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应忌剧烈运动。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有些老人有冬泳健身的习惯,冬泳并不是健康、安全的运动。冬泳暴露皮肤过多,使阳气散发,伤阳气,而且冬泳运动剧烈,氧气消耗大,对心肺功能要求高,稍有不慎可能出现意外等,所以不鼓励普通人尝试。
情绪宜平和畅达
冬“藏”即神藏于内,力求精神安宁,含而不露,少私寡欲,避免烦扰妄动,使阳气得以潜藏。遇事节怒,宠辱不惊。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修身养性的活动,如听音乐、养花、郊游等愉悦身心。
冬季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这类人群可以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内出门晒晒太阳,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或者与友人倾诉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切忌情绪激动,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
艾灸膏方保健又防病
艾灸:艾灸疗法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可驱寒逐湿、消瘀散结。艾灸神阙穴可预防感冒;艾灸关元穴可温通经络、补益阳气;艾灸足三里具有补脾胃等功效;灸气海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灸风门穴适宜于体质较弱、常患感冒者;灸肾俞穴具有调理肾气、强健腰脊等功效。
膏方: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冬季除了做好日常保健外,适量进补、调理身体尤其重要。冬令进补,可以选择食补,亦可选择药补。药补可用膏方,可以调和气血、阴阳,兼具治疗和进补的作用,帮助人们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起到预防、保健养生的作用,尤其适合亚健康人群,对大病后、慢性病患者具有调补、滋养的功能。中医膏方并非人人适用,讲究辨证开方,一人一方,万人不重方,所以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把脉开膏方方可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