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艾灸, 效果会更好呢?

文 / 小张说艾灸
2017-07-03 16:05

你平常艾灸的时候是直接点燃艾条还是借助一些器材(例如铜温灸棒、艾灸盒等)进行灸疗呢?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也较为简便,但是你知道吗?隔着一些物品进行艾灸,效果还不一样。那么都有哪些隔物艾灸呢,生活中常见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接下来带您一一了解这些间接艾灸方法。

隔姜灸:

隔姜灸的方法是取生姜一块,以新鲜老姜最好。纵向切成厚0.2-0.3厘米(约一元硬币厚度)的姜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姜片大小可根据要灸疗的穴位和所选用的艾柱大小而定,艾灸时,将姜片放在穴位,上面放上点燃的艾柱,待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柱再进行灸疗,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主,艾灸完毕后用红花油涂施在施灸部位,一来防治皮肤灼伤,二来更能增强艾灸功效。

关于隔姜灸,历史上早有文献记载。明朝的杨继洲著作的《针灸大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张景岳著作的《类经图翼》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柱于姜上灸三状,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隔姜灸过程中,选用的姜片应为新鲜的老姜,最好是现切现用,不能选用干姜或者嫩姜。生姜由于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所以隔姜灸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止泻等。

隔蒜灸:

隔蒜灸可以分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蒜片以新鲜独头大蒜为宜,切成厚度约0.1-0.3cm(一元硬币厚度)的蒜片,然后再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在要灸疗的穴位,再在蒜片上放置艾柱,每灸完3或4个艾柱后换一块新蒜片,继续进行灸疗。

隔蒜泥灸就是把新鲜大蒜捣成蒜泥状,把蒜泥制作成厚度为0.2-0.4cm的圆饼,大小参照穴位大小,点燃艾柱后放到蒜泥上,艾柱燃烧完毕后更换新艾柱即可,蒜泥可不用更换。

隔蒜泥灸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有记载: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宋代医学家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张景岳著作的《类经图翼》等书籍中也都有记载隔蒜灸的方法。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当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故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等病症。

隔盐灸:

隔盐灸只用于脐部,因此也叫做神阙灸。把纯净干燥的的细白盐炒至温热,放到肚脐中,并且将肚脐填平。然后把点燃的艾柱放到盐上面,等到被灸疗者感到温烫热,即更换艾柱。为了避免食盐受火爆炸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一薄姜片在进行灸疗。一般每次灸3-9个艾柱。

隔盐灸这种灸疗方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一书,主要用来治疗霍乱等急症。《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世医得效方》等药书中都有介绍。也是一种很广泛的灸疗方法。隔盐灸多长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和中风脱证等急性病症。

隔盐灸进行时,当穴区感到烫热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尤其是对于小儿患者,更要注意。一旦脐部被灼伤,要涂上龙胆紫,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以上三种隔物灸疗,都是从古流传至今常见的间接艾灸法。通过姜片、蒜片和食盐,艾灸发挥出来的功效又有独特的效果,隔姜灸对呕吐、腹泻等有较好作用,隔蒜灸则对肺痨、腹中积块有效,而隔盐灸虽然只能作用于肚脐部位,但是却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性病又有很好的功效。艾灸虽然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艾灸过程一定要细心认真,切莫烫伤了皮肤。

小张说艾灸:喜欢中医,喜欢艾灸,与您一同体验艾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