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六点说】上肢部的常用穴位③
一档专注儿童健康,系统化儿推科普的栏目。
又到六点啦,欢迎大家准时收看!
我是儿推世家北北,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仍然是上肢部的常用穴位。共有43个,前俩天已经讲了25个穴位,现在我们讲剩下的17个穴位。
26、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关三腑一,其性温;腑三关一,其性凉;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临床:三关偏于治脏,六腑偏于治腑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30、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 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呕吐、心脏疾患、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31、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等
临床:二马常配补三关、补肾阳共用以温补下元。
32、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33、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临床:外劳宫配一窝风能增强各自解表和温中的作用
先操作外劳宫再一窝风以温中为主
先操作一窝风再外劳宫以解表为主
34、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5、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6、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主治:对拿——急惊厥(较少用)
对揉——痰喘、气吼
37、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38、外八卦
部位: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偏于治腑病;逆运外八卦,治热,偏于治腑病。
39、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40、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证。
41、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42、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43、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功效:左端正升提,右端正降逆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