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粟龙〡面肌痉挛的针灸(毫火针)治疗经验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一种颅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支配处肌肉不自主抽动,始于眼轮匝肌,并向同侧面肌扩散,少数患者双侧受累,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根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
粟龙教授在为患者诊疗
粟龙教授治疗运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有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确切,深受患者信任。
此文是粟龙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和医案。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风”、“痉症”、“瘛瘲”、或“筋惕肉瞤”等范畴,是面部经筋病变。多以抽动、收引为特征,其典型症状为面部、胞睑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筋脉拘急不柔,发作时不能控制,但一般约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次数不规律,可因精神紧张、疲劳而加剧,入睡后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该病的发生与肌阵挛、肌张力障碍、心理因素等相关,症状可因疲劳、压力而加重,休息时缓解,睡眠时消失,多发于中老年女性,青少年发发病症状轻于成人。 由于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较为尚未明确,治愈率相对均较低。
一、病因病机
该病的发生与风寒之邪客于少阳、阳明,其邪留滞而经气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拘挛抽搐;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受纳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以运化输布,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面部经脉而发;或情绪紧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肝风而上走于面,风性主动, 发为小幅度震颤;或年老久病,肾精不足,阴液亏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而发。
二、临床表现
多自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精神紧张、疲劳、面部自主运动而加重,睡眠时消失。多发为一侧;除主症外还伴有失眠多梦、易生气、爱紧张、好激动、头晕心慌等症状。舌质紫暗、淡暗、暗红。脉象或涩或沉或弦。肌电图可发现有肌纤震颤与肌束震颤电位。
气血亏虚,经脉失养:面部肌肉跳动,失眠多梦,肢体面部麻木,劳累失眠后症状加重,抽动明显。舌质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
风寒未尽,客于阳明:面部拘紧明显,抽动时呈痉挛状,遇寒加重。有时呈面瘫后遗症状。脉弦涩,舌苔白。
气郁不畅,失于疏泄:面部肌肉以颤动为主,女性多见。忧郁气恼后症状加重,有时呈周期性发作,舌苔白脉弦滑。
三、治疗
治则:调理气血,通经活络。
取穴:头针舞蹈震颤区、翳风、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局部阿是穴。
刺法:毫火针刺法。
四、临床案例举隅
案例一:熊某某,男,62岁。
主诉:左眼睑颤动3年。
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轻度跳动,经常发作。近6个月来上眼睑跳动停止,下眼睑跳动幅度增大,入眠则止,醒后则复发,伴有耳鸣,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严重时目不能睁,口角向左牵拉,导致口眼歪斜。抽动静止后面部恢复正常,同时感到面部拘紧不灵活,严重时觉麻木不适,纳寐可,大便溏烂,日行2次,小便可。
望诊:体瘦,面黄,左眼下睑跳动明显,伴口角歪斜。舌质淡有齿痕,苔白。
切诊:脉细缓。
诊断:面肌痉挛。
辨证:气血俱虚,不荣经脉,阳明失畅。
治则:疏通经脉,调理气血。
治疗:以毫火针速刺舞蹈振颤区、翳风、鱼腰、四白、地仓、承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每日治疗一次。
毫火针治疗一次后下眼睑跳动次数减少,患者诉面部始有舒展感,偶感跳动停止。效不更方,穴法不变。连续毫火针治疗5次,下睑跳动停止,面部形态正常。
病例二:陈某某,女,78岁。
主诉:左眼睑抽动30余年,左面部抽动3年。
现病史:30年前因意外精神刺激导致左眼睑时有抽动,未予治疗。近3年来症状加重,扩大到左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左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或遇寒冷后症状明显加重。平素心烦易怒,易头晕,纳寐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左颊不停跳动,频率时快时慢,幅度时大时小。舌质红,苔薄黄。
切诊:脉弦滑。
诊断:面肌痉挛。
辨证:肝郁气滞,气血失调,筋脉失养。
治则:行气活血,养血荣筋,疏导阳明。
取穴:以毫火针速刺舞蹈振颤区、攒竹、丝竹空、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每日治疗一次。
毫火针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面部轻松有舒适感,治疗3次后面部颤动次数减少。望诊已能看到面部抽动频率、次数明显好转,舌脉如前。治疗穴位不变,治疗5次后,患者只诉偶有面部轻微蠕动。望诊肌肉震动已消失,面肌活动自如,原方巩固治疗5天,诸症消失。
病例三:程某某,女,58岁。
主诉:右侧面肌痉挛3年。
现病史:初病时右侧眼周肌肉抽动,半年来口角也有抽动,且发作逐渐频繁,每日发作2~5次,每次抽动2~5分钟,发作时右眼裂小,口角向右侧偏斜,牵涉右侧头部胀满不适,严重时牵扯至右面颊及耳前,时有耳鸣,时腰膝酸软,寐欠佳,夜半寐醒后汗出,大便干,小便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
望诊:舌红,苔少。
切诊:脉弦细。
诊断:面肌痉挛。
辨证:肝肾不足,肝阳化风。
取穴:以毫火针速刺舞蹈振颤区、鱼腰、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每日治疗一次。治疗1次后,患者即觉患部轻松,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程度减。治疗5次后,已渐无发作,继续巩固治疗5次。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面肌痉挛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跳动、颤动仅是程度不同,而在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方面均有着共同的认识。其病因多与精神情绪的变化有关,女性多于男性。另外,脑力工作者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亦为好发原因之一。在脏腑往往与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血不足,不能荣于颜面而致风生。亦可因口眼㖞斜或风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产生痉挛抽动。
从其发病部位来看,面肌痉挛病位在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且面部是三阳经交汇处,尤以阳明、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当面部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利,发为痉挛时,脑神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反过来导致本病发生。正是由于经脉性质与循行部位的重要性,粟龙教授认为,虽然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部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本病症状仅以局部为主,不论病之轻重、性别年龄,患者全身症状很少。故治疗面肌痉挛既要重视疏通面部经络气血,还要兼顾调神。
面肌痉挛治疗本病非火针(毫火针)莫属,用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疗效的产生与火针(毫火针)的功效特点分不开。正如《针灸聚英》云:“火针亦可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因此,尽管对本病的认识有气血虚实之分,就火针治疗而言,尽可应用不得拘泥。需注意的是毫火针进针要领“八字诀”:安、准、透、准、息、平、硬、松,即神要安、穴要准、烧要透、针要准、气要息、腕要平、心要硬、手要松。所刺部位首选头针舞蹈震颤区,痉挛跳动局部腧穴(如攒竹、鱼腰、丝竹空、颊车、地仓、承浆等)、远端取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等)和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痛点及面部腧穴。每次针5-10穴,不可用太多腧穴,每日治疗1次, 可左右交替治疗。
面肌痉挛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相应腧穴。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里。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另外,对患者要嘱其注意休息,鼓励建立信心,遵守疗程。
面肌痉挛大部分患者第一次毫火针后,自觉面肌舒适轻松,2到3次就开始抽搐减轻,个别精神紧张,畏惧火针者第一次治疗后可能抽搐加剧,在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先向患者做说明方法与疗效,征得患者理解和同意。尽可能针好第一针,然后与患者说明,通过实践使患者理解,消除患者的顾虑。通过对毫火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可以看出,病程愈短、痉挛范围越小,临床疗效越佳;而痉挛时间较长、范围较广,临床疗效则较差。如病程在3年以内者,控制率高,而病程在3年以上控制率低。
面肌痉挛对于本病,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不少医生认为,面肌痉挛的本质是神经—肌肉处于兴奋状态,局部取穴只会增加对局部的刺激,可诱发痉挛发作,使病情加重。粟龙教授团队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观察发现,选取局部穴,只要方法得当,可优于其它穴位,只要深浅适宜,刺激量得当,并不会加重局部痉挛,反而有止痉的作用。面部应选用毫火针,速刺即出,以免留下瘢痕。很多患者随面肌痉挛的减轻,舌、脉有所改善,原来舌质紫暗、淡暗、暗红者都不同程度的转为红舌、淡红舌。除了对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外,粟龙教授团队还对其中的部分患者做了治疗前后的甲皱微循环和红外热像图检查,发现治疗后患者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好转等,红外热像图反应出治疗后患者患侧面部温度升高。
粟龙教授毫火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