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针灸:传承古法 续写传奇

文 / 中国医药报一点号
2021-01-29 18:12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必欲治病,莫如用针”。

中医针灸起源中国,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的实践技术,更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在太原市迎泽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古法针灸”,传承中医针灸古法,运用其特有的诊疗方法,针灸技艺与医家气功相结合,每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针行”百天,更因疗效显著而名声在外。其第五代传承人王占斌努力将这份珍宝薪火相传。

在远古时代的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偶然发现通过一些尖锐的物体碰撞肢体的某个部位,会出现减轻疼痛、缓解疲劳等效果,于是人们开始利用当时的磨制、挖制技术来制作石器工具来服务人群,这种石器被称为“砭石”,而这种缓解疼痛的方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了——“针灸”。

关于“针”的记载最早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当中,其中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种尖锐的石器工具不仅能够通过刺入身体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外科化脓感染的治疗,用于切开伤口排脓。

同一时期的《黄帝内经》更为中医人所熟知,其中“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的说法被认为是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大量的针灸理论和技巧,包括一些穴位、九针的制作等等。

不过,民间的传说当中关于“针灸”的起源要更加明确一些,在东汉医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当中表示,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伏羲发明了针灸,并且“尝百药而制九针”。

无论针灸起源几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当中,针灸作为传统医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治疗手段,展现了中医药的神奇风采。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针灸学会共同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医针灸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当中,记载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中医针灸的描述:“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就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时,视各人具体情况,选择用针,然后用针刺激穴位。艾灸通常分为直接和间接灸,也就是把艾条直接放在穴位上,或把艾条放在靠近体表的距离,炙烤选择的区域。艾圆筒和艾条是用干艾蒿叶制成的。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长久以来,中医针灸都是通过师徒之间的传承而不断流传下来的,也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模式让针灸衍生出了艾灸、针刺、拔罐、梅花针、火针、针刀等多种手段和技法,让中医针灸真正发扬光大。翻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中医针灸的记载有很多,那些流传百年的针灸技艺从来都没有被忘记。

“魏氏古法针灸”长期主要在山西及北方地区行医治病,传承发展。其针灸方法,是在中国传统中医针灸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患者疾病多”风”多“寒”,“脾胃偏弱”等疾病的特点,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中医技术。包括了其特有的诊断方法、医家气功、针法、火罐疗法,酒火疗法等。

“魏氏古法针灸”由于传承历史久远以及一直以“口传心授,不著文字”的方法教授,并以家传及师承的方式“一脉相承”,密不外传。因此历史上的许多传人已经无法考证,现在能追溯到的最早传人是清朝晚期的魏氏第一代传人魏终先生,至今历经一百多年历史,已传至第五代。魏氏第一代至第三代传人,原先一直在山西和顺地区民间行医传承,后因各种历史原因,魏氏第三代传人魏拴贵先生来到山西太原,并在太原地区行医、授徒,而在山西和顺地区已经不幸失传。目前“魏氏古法针灸”的第四代传人常向英和第五代传人王占斌、李大成主要在太原地区行医传承。

“魏氏古法针灸”原汁原味的完整保留了至少传承百年以上的历史原貌。对传承人有严格完整的选拔和训练方法。尤其重视中国传统“医德”的教育“宁赠千金,不轻传一技”,“宁愿失传,不予匪人”的传统。对传人要求严格遵循古训,先教授医家气功,当功力达到必要水平时才可继续教授相应水平的各种疗法。但是由于个人先天禀赋和悟性的差异并不是人人都能“出功”,并且“功力”增长艰难,因此传承极为困难,传人极少。

鼻炎、头痛、胃病,痛经,月经不调,月子病,哮喘、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这些疾病在“魏氏古法针灸”传承人眼中,并非难事。传承至今的独特诊疗手法,燃起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太原市民胡女士,多年来,饱受偏头痛折磨,疼起来以头触墙,久治不愈,仅以止疼药缓解症状,心情烦躁,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当得知“魏氏古法针灸”疗效显著后,胡女士决定试试。

王占斌为胡女士施针后,她的疼痛感便消失,巩固治疗2次后,之前的症状便没有再发作。她深切感受到了“魏氏古法针灸”的显著疗效。

王占斌认为,“魏氏古法针灸”的治疗思路首先非常重视寻找疾病的“病根”,认为患者疾病的各种症状都是由“病根”引起的。在诊断中,会使用魏氏特有的“十字挂中脉”诊断,找到并且拔掉“病根”才能使疾病真正痊愈,如同“斩草除根”一样。同时,重视患者“正气”的保护和恢复(“正气”即人体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人体有非常强大的自我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患者疾病的痊愈都是由患者自身的‘正气’自我治愈的,而医生只是帮助和引导‘正气’自我治愈。”王占斌对师傅传承留下来的祖训记忆深刻。

“魏氏古法针灸”由于配合“医家气功”疗法,因此往往针灸治疗后效果显著。一周一次针灸治疗,三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针行”一百天,在这一百天当中相当于每天都在接受治疗,几乎每天都会有“行针”的反应。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当时或在一个完整疗程结束后的一百天当中,患者常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古法针灸的这些学术思想对正确辨证、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非常有效,这也让针灸效果更加显著。”王占斌说,正是“魏氏古法针灸”独特的针灸风格,造福了无数患者。

近年来,王占斌不断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创新,在研究针灸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他与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达成科研合作,就传统针灸与电针的眼科应用进行研究,并取得合作专利一项,于2013年2月6日获得专利证书,对视疲劳,干眼、弱视、近视、轮匝肌痉挛等病方面取得一定疗效。

四千多年来,中医针灸不断发展和延伸,无数的针灸流派、针灸技艺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承着,无论是哪一派系的针灸疗法都是巨大针灸宝库当中的一份子,而更加宝贵、更加璀璨的针灸技法依然在民间不断流传,不断惠及民众。

—特别说明—

文字: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