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70年针灸临证秘法(下)

文 / 灵灵讲健康
2020-12-11 09:22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这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第三秘

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风动如虫行:迎香。

3.眉棱痛:肝俞。

4.毛发焦脱:下廉。

5.鼓颔:少商。

6.咽外肿:液门。

7.咽食不下:灸膻中。

8.喉痛:风府。

9.目风赤烂:阳谷。

10.倒睫:丝竹空。

11.目急痛:三间。

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唇干有涎:下廉。

14.舌干涎出:复溜。

15.唇动如虫行:水沟。

16.唇肿:迎香。

17.舌黄:鱼际。

18.齿寒:少海。

19.齿痛:商阳。

20.不能嚼物:角孙。

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背拘急:经渠。

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臂腕骨痛:阳谷。

25.手腕动摇:曲泽。

26.手腕无力:列缺。

27.两腿如冰:阴市。

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腿膝胫酸重:附阳。

31.四肢不举:附阳。

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产后诸病:期门。

37.乳肿痛:足临泣。

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不时漏下:三阴交。

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小儿卒疝:太冲。

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小儿泄痢:灸神阙。

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小儿吐乳:灸中庭。

47.小儿口臭:灸劳宫。

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溺水死者:灸脐中。

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疡肿振寒:少海。

53.风疹:环跳(补法)。

54.暴痒:蠡沟(补法)。

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身瘾疹:伏兔。

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腹皮痛:鸠尾。

61.瘙痒:鸠尾。

62.鹅掌风:劳宫。

63.足外皮痛:足临泣。

64.偏枯:大巨。

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

66.头痛如破:命门。

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目不得闭:大迎。

69.肩背颈项痛:涌泉。

70.身肿身重:关门。

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痂疥:灸大陵二壮。

74.不知味:针气户。

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脐风:然谷。

77.鼻痛:脑空。

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寒栗重衣不得温:阳白。

80.吐舌:筑宾。

81.舌纵:阴谷。

1梅花针法,各科皆宜

梅花针源于《内经》中的“半刺”、“毛刺”等,针具是师怀堂先生根据保健针设计而成。有人把梅花针局限于疏通皮部气血,实在是未能尽其用。笔者用梅花针治疗近百种疾病,效果显著,特简述如下:

针具:九针梅花针或用七根绣花针围成一束(自制即可)。

手法:弹刺法或普痛的敲法。之所以用弹刺是因为减少病人痛苦,我们根据梅花针治病的原理,把针具略为改进,即把针头磨平,病人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治病效果不减。小儿也易于接受。自制的针具可以用针鼻一端。这样不拘泥弹刺一样可以取效。

扣刺部位的选择:保健针最初不是按照经络穴位理论,是按部位扣刺的。即扣刺不同的部位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是梅花针的理论基石。一般处方有两组:第一组是扣刺后背胸腰段、头部、颈外侧(大约天容到锁骨外三分之一处)、腹部,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第二组是扣刺头部、颈外侧、骶部、项后部。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扣刺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手法,一般扣刺后发红即可收效。

选择部位:一般说突发性的疾病,多扣刺第二组部位;慢性病扣刺第一组部位。特殊情况下需要同时扣刺两组部位,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才可定夺。与仲景的乌梅丸寒热并用,有异曲同工之妙。熟读仲景书,道理自明。

治疗范畴:脾胃病、咳喘、肝胆病、失眠、血压高、癫痫、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头痛、眩晕、丹毒、静脉炎等等。

案例1:某男,30岁,患丹毒,左下肢发热,红肿疼痛一天,脉数滑,按之有力。取第二组穴位,治疗2次,疼痛除,肿消大半,改为:颈外侧、头部、骶部、胸腰段。数次即愈。随着病情的改变,用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体现了辨证的思维。第二次处方就是根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情况,改变治疗方案,仲景的组方原则很能解释此种配伍。

案例2:某男,85岁,左眼不能视物,眼睑下垂,睁眼无力,医院检查排除肌无力,建议中医治疗。脉结代,舌可。选用第一组穴位,治疗2个月,总计30次,痊愈。笔者治疗眼病数人,均能收效。其中一人白内障手术后遗症,不能睁眼,眼中干涩,觉眼中有沙子,痛苦不堪,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

案例3:某女,27岁,痛经10年。一般月经第一天最重,最严重时曾昏厥,伴有呕吐,服药不计其数,不见效果。来诊时正好痛经发作,扣刺第一组部位,当即痛止。笔者治痛经多例,梅花针比用其他针具效果好,病人易于接受。毫针针刺秩边效果也好,但是针感强烈,病人一旦痛势减轻就有畏针之感。梅花针则无此苦。

病例4:某男,6岁,感冒发热2天,体温39度,咳嗽,流清涕,为扣刺头部、胸腰段、骶部、颈外侧、鼻背,一次热退。经治多例外感病,效果显著,退热更佳。

2鍉针点按,疼痛可蠲
一般鍉针多用于久不愈合的溃疡面、化脓性扁桃体炎、咽后壁滤泡异常、软组织损伤等。除此之外,笔者用于止痛,效果显著,如癌肿疼痛、胆囊炎疼痛、头痛等,尤其是肿瘤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一般说来,肿瘤患者的疼痛可以在后背脊柱两侧找到条索状物,触之痛甚,病人多痛不可忍。用鍉针在酒精灯上烧热,大约30-40度即可,注意不可烧红,以患者能耐受,不灼伤皮肤为度,在条索状物上左右点拨,一般可以当时止痛。鍉针烧热,可以起到温通的功效,增强效果。

病例1:某女,患有胃癌,后转移到肝,痛不可忍,注射西药初可以止痛,后效果不显,笔者发现患者后背脊柱两侧多处条索状物,点按后当即痛止,教其子女用之,至死无大痛苦。

病例2:某男,食道肿瘤,吞咽困难,感觉胃口剧痛,间歇发作,一日数发,笔者用上法治疗一次痛止,继续治疗数次,无痛感,用中药继续治疗。
内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如果不是持续性的用上法均有效。如是进行性加重,无效,宜注意,以免误治。
3火针散刺,冷麻立除
师老火针治病范围极其广泛,内、外、妇、儿均可,特别是对疼痛性疾病效果显著。笔者用之甚广,师老论述甚详,兹不赘。实践中,经常遇到病人主诉身体某处发麻、某处发凉,对于此等疾病,最初用药效果不显。后用外敷法,如张锡纯用黄明胶、姜汁法,比较繁琐,治疗时间长。后用火针散刺、浅刺,效果甚好,一般数次即可治愈。病虽小,但方法如果不当,却不易取效。清徐灵胎有“汤药不足尽病论”,指出:“《内经》治病之法,针灸为本,而佐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所宜,缺一不可。……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则病属有形,药之气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针灸之法……”所言甚是。

病例1:某男,56岁,中耳炎后,左侧面颊及耳根部发麻,多方治疗无效,笔者用火针散刺,一次大减,6次治愈。

病例2:某女,30岁,感觉右侧小腿外侧处发凉,恶风寒,大约有5平方厘米,用火针散刺,一次即愈。

4锋针放血,功效卓著
三棱针放血,从业者均应用自如。笔者所用刺血法,是沿督脉两侧,放血后加火罐,主要治疗内科疾病。

针具:一般用注射针头代替三棱针。(注射针头大小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注射针头比三棱针锋利,痛苦比较小。)

部位选择:观察病变部位,一是从颜色,病变部位多发白、发亮、发红,颜色的改变可以通过望诊得知,望之既久,一看便知病变处。二是病变处毛孔粗大。

针刺手法:同毫针刺夹脊法,即向内(脊柱方向)、向下微斜,速刺后加火罐,留罐10分钟。

治疗范畴:内科疾病均可,对于咳喘、脾胃病效果更好。

病案:某女,胃痛多年,脉弦,经常发作,此次发作10多天,患者不愿服药。观察后背在胆俞附近,颜色改变明显,遂刺血拔罐,一次即减,数次缓解。

5毫针重脉,疏针简穴
上文曾提到诊脉的重要性。笔者用针,遵《灵枢经》人迎气口脉法,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经云:“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明,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阳。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名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笔者经多年探索,方领会其奥妙。本经文有几个问题:一是人迎和气口部位的确定,二是大小如何比较。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人迎部位的确定,王叔和言: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多疑其非。如经学大师廖平有专文驳斥。王叔和《脉经》实际是脉法大杂烩,各家脉法均有,阅读时当注意。有说人迎脉在颈部人迎穴,如祝华英道长。有说在合谷到阳溪穴之间,如岭南针灸名家韩绍康先生。其实只要能比较阴阳都是对的,三者均可。为此笔者曾到广东佛山拜见康绍康先生传人黄建业先生,先生确实是诊合谷到阳溪之间。先生有《候气针灸法》一文,论之甚详,可以查阅。笔者以为左右诊断最为简洁,效果确切。经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一般说我们用针治病,对于疼痛多参考解剖学,效果很好。对于内科多用分经辨证法,也有一定效果。那古圣有何高明之处,我们再看看古圣的对话吧。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弗与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知道,我们一般的取穴治病,是层面比较低的,还有比较高明的方法,就是人迎气口脉法,此乃古圣约万病之法,不同于后世取穴方法,如胃痛用内关、三里、中脘等取穴方法。笔者用此法治疗内科疾病效果显著,对于下肢的疼痛效果也很好,但是对于皮肤病、部分外科病效果不佳。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也许还没有完全明白古圣的意思。至于手法,笔者重视徐疾补泻法和呼吸补泻法,经文俱在,论之甚详。其实手法是现象,心法是实质。手法通过心法才起作用。经常发现古人记载补泻手法不一致,甚至相反,但是验之临床均可取效,有人干脆说成强刺激、弱刺激,实际上是未明手法之本质。说白了,手法必须通过功力才可起作用。老于用针者,制心一处,手随心动,或以意为之,均可取效。好比练习书法,到一定程度都忘记了运笔的方法,甚至凌空取势,但是皆合乎规矩,其实心法在起作用。初学者即便学会用笔,但是笔下功夫浅,一看便知。道殊理同,理解甚易。拉杂写来,就正于同道,望不吝赐教。

三焦热结,小便失灵。
涩痛难忍,淋漓不停。
膀胱湿热,浑浊不清。
小便不禁,气虚寒生。
小便频数,湿热不轻。
下消阳虚,尿多浊淋。
肾热房劳,血尿伤精。
中气虚衰,遗尿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