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去世十年,一辈子无儿无女,8旬老中医却风雨无阻义诊50年

文 / 健康小食堂
2020-11-21 09: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留下无数瑰宝。

其中中医可以说得上是最耀眼的的一项,从伏羲制九针发明针灸、神农尝百草发明草药开始,到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中医一门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可以说是一直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代表中国医学辉煌成就的学科,到了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梁启超、胡适、郭沫若等社会名流的批判中,甚至一度走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差点就在1929年,被汪伪政府立法取缔。

然而可笑的是,就在国内对中医一脉弃若敝履的时候,中国周边的两位邻居却将这门学科视若瑰宝,无耻地想要据为己有。

2007年,韩国传出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拿出一本医书《东医宝鉴》作为证据。

但事实上这本被韩国视为辉煌巨著、所谓韩医精华的集大成之作《东医宝鉴》,成卷之时也不过公元1596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四年,比《本草纲目》成书还要晚40余年。是当时朝鲜李王朝宣祖二十九年的太医许浚,花了14年编纂完成的一本医书。

当时完成时,全书总计25卷,全部用汉字写成。而编纂内容主要来源都是中医的医书,像是《素问》、《证类本草》、《灵枢》、《圣济总录》、《伤寒论》、《直指方》等80多本中国古医书。说是编纂,换种说法也可以理解为抄录。

并且说句实在话,在韩国历史上往前倒腾几十年,一直都未有“韩医”之说,涉及医术均称“汉医”,所开药方也为“汉方”。

不仅仅是韩国,在日本的药店里,随处可见带有汉方字样的药品,通常去买感冒药,店员拿出的也都是带有汉方的冲剂而不是西方小药丸,并且日本已经申请了200多个中医古方的专利。

事实就是如此令人痛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中医就是一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

然而中医的传承与复兴,却不在医书里,也不在草药、针灸中,而在那些熟读医书又加以应用的中医前辈身上,只要这样的人一直在,中医在中国就不会亡。

发现、宣传这些老先生的事迹,老鹿觉得是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今天为大家讲诉的,正是这样一位即将远去的老中医。

老先生如今已经年逾8旬,一辈子无儿无女,老伴也已经在12年前离世。但是他却依旧以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个脉枕,坚持为乡亲们义诊50多年到今天。

他就是入选了 “中国好人榜”的中医,何秀奎老先生。

1935年,民国24年。

何秀奎出生在天津市西青区,从爷爷那辈起就精通医术。

何秀奎自小开始,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中医草药、针灸相关知识,在长辈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站在一旁,增长施治经验。

这样等到他20岁那年,就可以为病人把脉问诊。

24岁那年医术小有所成,可以独立行医。

早年间,因为时代发展,风起云涌。何秀奎接受安排,做过木工和机械工,但在工作之余依旧为乡亲们义诊。

直到退休后,更是把村里为他分配的一间房,拿出来作为诊室,方便前来求医问诊的病人们。

到如今何老行医已经50多年,经他手诊治的病人也超过10万,但是他却从未收过病人一分钱。

当大家问他为何不收费时,何老淡然地回答道,“治病救人是自小读医书时,就立下的志向。虽然时代变迁,自己也从未放弃过这个理想。目前自己有吃、有喝,也无需其他太多的东西。”

“再者说,但凡家中有病人的必定是在危难之中,负担不轻,我若是再找人家收费,岂不使病人雪上加霜了嘛!”

何老一辈子无儿无女,老伴也在12年前去世了,现在跟侄子一起生活。

何老目前唯一的心愿,就是“活一天看一天病,不怕老,给群众解决点除病减灾的事情是好事。”

不仅问诊不收费,而且何老每次为前来求诊的病人,在保证药效的情况下,开的都是些“贱药”。就如同他自己经常对不放心的病人劝说那样,几十块钱能治好的病,为什么要花几百上千呢?不值当的。”

一支毛笔、一沓废纸、一方砚台、一个脉枕,一间小屋,一位老人,就这样风雨无阻义诊了很多年。

小屋的墙壁上只挂了两面锦旗,其余地方都粘上何老自己写的书法和一些养生的箴言。

两面锦旗还是何老在小屋最早义诊的病患送来的,推脱不掉,又不想让人家再花冤枉钱。于是何老便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养生心得,用工整小楷写下后,挂到墙上。后来的家属看到何老免费义诊,心中过意不去,想送锦旗,何老便会指指墙说,“你看,墙上已经挂满,不要再花钱了”。

60年代,大家条件普遍都不好。20多岁的何秀奎,看见乡亲们生了病也没钱上医院,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就开始为乡亲们义诊。

谁知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如今何老已经85岁了,年纪已经大了,渐渐停止了义诊。

1929年,“取缔中医”的决议被提上日程,然而中医没有亡。

韩国申遗韩医,日本申请汉方专利,中医也不会亡。

然而等到像何老这样一批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的中医前辈们,逐渐凋零远去又没有传承后,中医可能就真正要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