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小龙女——刘惠珍

文 / 文化产业杂志
2020-11-14 09:15

本刊专稿 杨 东

一罐银针不离身
你想象不到,一个柔弱的小女子,却是侠肝义胆、好评如潮的“刘一针”“刘大胆”。不仅因为她的针灸技术高超,更因为她秉持悬壶济世医者的精神,长期奔跑在甘肃各地一线,为边远山区群众开展免费义诊,表达着医者仁心的高贵品质。
尽管她本人不愿意接受这样高调的称谓,但你如果能够来到她的义诊现场,你一定会惊叹连连,惊叹于这个小女子如同江湖女侠般的豪迈英姿和爽朗性格,惊叹于一根根银针捏在她手里闪闪发光,惊叹于她和当地百姓的相熟程度,以及大家对她的热情、感激和高度信赖……


2020年6月10日下午,当刘惠珍拿出她的看家宝贝,如数家珍似的向我们展示出上百根各种针灸针时,每拿起一根根针都充满深情,那种对针掩饰不住的的喜爱甚至狂热,忽然让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小龙女和她的冰魄银针。
有趣的是,我脑子里刚刚对刘惠珍如此定义时,就见她从脖子上摘下她随身携带的一个小针罐,这些针装在一个外表刻着心经的装饰挂件小罐里,就挂在她的胸前,里面装着15根纯手工制作的钛合金针,她视它为制胜法宝,对它心存敬畏。遇到突发情况时,随取随用,还可救人于危难之中。
——你看,除了女侠小龙女,还有什么称谓形容她?

让针灸治疗成为一种享受
甘肃的文化底蕴浓厚,人文始祖伏羲皇帝在甘肃天水,一画开天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天地阴阳成就万物;道祖轩辕皇帝在甘肃清水;黄帝问道广成子于甘肃平凉崆峒山;黄帝的师父岐伯在甘肃庆城;针灸鼻祖皇甫谧在甘肃平凉灵台;就连老子飞身地都在我们甘肃临洮。这里是中医的土壤,有上古大医的渊源。我们一定要有大医的思维,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按照天地宇宙的自然规律,好好的将中医这个瑰宝传承下去,惠及百姓!
刘惠珍自幼受家叔的影响,对中医针灸充满了好奇,师承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何天有教授。并相继寻访民间中医,学习透针、挑羊毛疔、排瘀、火针、脑针、无极针法等中医绝活。2006年5月,她师从甘肃庆阳第一人民医院针灸师顾凤珍老师,学习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偏瘫中风等症。2014年创办了甘肃岐黄特种针灸研究所,后改制为甘肃岐黄特种针灸研究院,以“弘扬祖国针灸医学、传承中医特色医疗”为愿景 ,秉承“慈爱、奉献、健康、快乐”的核心价值观,古法治疗,挖掘民间中医道法,传承和发扬岐黄精神。
与此同时,刘惠珍结合家传、师承和自学的知识积累,临床应用古法按跷导引术,自创了三元温通法,在讲课、门诊、临床带教过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心灵手巧的她把针和灸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皇甫谧针灸体系的灵灸针法得到传承和创新。
“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悉心帮助,更感谢父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惠珍,会扎针。有一次,师父说‘留会儿针’,我以为叫我呢,谁会想到,就连我的父母也不曾想到刘惠珍与‘留会儿针’有缘,感恩我的父母、感恩我的师父们,更感谢那些患者,成就了我的心愿,不断激励我探索前行。”刘惠珍说。


2015年初,刘惠珍为了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组织了以“走进皇甫谧故乡、让针灸回家”为主题的活动,并祭拜了针灸鼻祖皇甫溢先生。挖掘了散落民间的皇甫谧针灸体系的灵灸针法。同年6月,又应邀参加“中国·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崆峒古镇大型义诊及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应,不仅解决了一大批疑难杂症患者的问题,还给社会各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央视网、中国网、甘肃日报、搜狐网、今日头条、平凉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刘一针”的称号也因此而来。
但刘惠珍不愿意接受“刘一针”这样的称号,她认为功劳是大家的,不能一人独享。“我的愿望是让针灸治疗成为一种享受,家家都有一个保健师,小病不出门,急救有方法。我给正安聚友会举办了一期公益针灸课,学员们扎好了面瘫、扎好了网球肘、扎好了口腔溃疡,感冒发烧更是不在话下,让我这个老师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验证了: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保健师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家人的健康也有了保障。”
刘惠珍还有个外号叫“刘大胆”。
小刘的婆婆84岁,患有严重的风湿痹症、萎症,严重的弓腰曲背腿疼,后背和腿成90度弯曲,身子弯的高度和凳子差不多,只有六十多公分高,推着凳子走路,刘惠珍就给她推荐了甘肃李可学术思想传承基地的赵元彪站长,赵站长不辞辛苦坐车一个多小时来给开了几副中药,并告诉小刘,“你们不要再折腾了,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
过了十几天,小刘又打电话非要刘惠珍去给她婆婆看看,见到那个老婆婆,严重的弓腰曲背腿疼,后背和腿成90度弯曲,身子弯的高度和凳子差不多,只有六十多公分高,推着凳子走路,吃的就是白开水泡馍馍,刘惠珍至今还记得,那位老婆婆抬起头看着她的眼神,充满了求生的渴望,小刘一再请求。刘惠珍就大胆的尝试扎了一次,第二天小刘给反馈说婆婆的腿疼已经减轻了很多,希望再去一次。


第三天又扎了一次。这两次之后,老太太就非得要让刘惠珍再去。老太太给儿媳说,“她是天上的仙女下来救我的。”虽说疼痛是缓解了,但是浮肿的很厉害,两腿亮晶晶的,里面全是水灵灵的那种感觉,透明的,像水晶一样,一按就感觉到水要出来。
刘惠珍拿出了新的诊疗方案,放水加艾灸。她说:“这个是我自己想到的放水疗法,不知道适不适合报道出去,因为在医书里是从来没记载过的,我也没听谁说过能放水,因为中医里头有一个叫放血疗法,我当时觉得婆婆的湿气这么重,吃中药的话,这个湿气在体内它也消不掉,得有个通道把它放出去!”
“记得很清楚当时坐在床上扎的,脚是担在凳子上的,八风穴的二三指针扎上,针眼就冒水珠,承山进针就滴水,我索性拔出承山的针,十分钟后,流了一地,足足有一两百毫升。”
放完水以后,刘惠珍送给小刘两个艾灸盒和艾条,让他们给老太太灸灸足三里。 后来反馈效果挺好,第四次治疗,刘惠珍用了大法,给扎了脑针,把水的上源给掐断,再加上这个艾灸,老人体内的湿气除掉了,把这个阳气升发起来了,当时扎完脑针,老太太的腰就从90度的这个推凳子的幅度,往直升起了45度样子,对人体来说,她已经能直起一些身子,有130度了,能趴到一米高。
第五次的治疗,给婆婆扎了灵灸针法,那时候已经能够卧着平躺了,但是治疗完了以后,针都拔掉了,婆婆也不醒来,安静的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过面部很慈祥,就是睡着的状态,刘惠珍不忍心把她弄醒,但是内心真的是有点恐惧,担心老太太醒不过来……直到第二天,刘惠珍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就打了个电话问小刘,小刘说老人状况挺好。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一年后,再次问起这位慈祥的老革命后裔,小刘说婆婆身体挺好的,还想见刘惠珍,把刘惠珍叫神仙姐姐呢。
说到这里,刘惠珍又谦虚的说:“您这次来采访啊,我也不知道老太太还在不在了?”就给小刘打了电话,她说“我婆婆现在快90岁了,生活都能自理,不用拐杖不用人搀扶,还自己下楼晒太阳呢,你给的艾灸盒好而且一直坚持艾灸;现在身体‘唏不好咾着’(兰州方言,意思是特别棒)。”
刘惠珍强调说:“你看这个中医啊,真是渊远流长,这个不是我的水平,其实这都是老祖宗的智慧,我只是会用而已,我们要回归老祖宗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中医古法!”

患者眼中的“刘一手”
职业习惯,到处奔波采访、伏案写作20多年,严重的头疼疾病也跟了我20多年,老同事们都知道,多年来吃各种药无效,常常在开会会场头疼到眼珠子几乎掉出来,得使劲拍打脑袋才能稍稍缓解疼痛,而且往往夜里疼到大天亮,半夜也是痛醒过来。
我常常用手掌击打头顶,并自嘲说:“把脑袋的外面打得更疼一些,它里面就不疼了。”
听完我的诉说,刘惠珍老师给我后脑勺来了两根大针,并先后扎了肩膀、腰部、肚脐、腿弯等(具体道理我说不上来,据她后来告诉我说,这是她独创的灵灸针法)。
在此不得不佩服小龙女刘惠珍老师的针法之妙。


见我紧张,刘惠珍安慰我说没问题,于是开始第一针,果然毫无疼痛感,就像一个小蚊子轻轻地叮咬一下,针就进去了,接下来的第二针、第三针,也丝毫不疼痛。我不由翘起大拇指点赞:“刘老师你这手法太温柔了,怪不得大家都喜欢你!”
自从被小龙女刘惠珍扎过针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再也没有头疼过,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奇迹啊!
后来有几天因为紧张采访和写稿、发稿,我觉得有点劳累过度了,担心着头疼是否会来临,奇怪的是,“头疼”这个老朋友,它再也没有来,走的无影无踪了。
这个好消息我憋了很久,才告诉刘老师:“刘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个惊人的好消息,我这20多年的头疼,被你那天扎针之后,到现在也没有疼过一次,后来有几次因为深夜赶稿劳累过度,觉得肯定要头疼了,但它就是一直没疼过。感谢小龙女,感谢刘一针!”

中医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
“针灸是老祖宗的智慧,只要会扎就会有效果!但是想扎出好的效果,那得拿出铁棒磨成针的耐心、毅力来学习,十年磨一剑,否则针灸水平是提高不到一定境界的,手底下一定要有功夫!针灸大夫不练功,那都是花架子”
“学针灸是要有功底的,一定要学好灵枢经,学会中医的辩证论治、脉学,我们没有成为大医,但是必须要有大医的思维和吃苦的准备。”
“中医对人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想挣钱不要学中医,挣钱的地方多得很。”
“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小龙女喜欢解字,她说她的治疗效果“我说了不算,患者说的才算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不算数,人品是要众人说的,品字就是三个口,至少要你周围三个人对你的评价才是真实的。从医者品德为先,医者仁心,否则不要入医道。”
刘惠珍认为,中医渊远流长,尤其是岐黄中医理论,这是产生在甘肃历史上的中医根脉,传承和发扬岐黄中医,不仅仅表现的是当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能体现出老祖宗的智慧,回归到老祖宗“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中医古法。

责任编辑:张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