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医案-针灸治疗味觉!
头部损伤致味觉丧失
临床针灸医案
患者,女,25岁。
初诊2011年6月4日
【主诉 】食不知味二年余。
【现病史】
2008年10月初车祸,头部外伤,意识障碍1小时余, CT示右额叶出血灶,住院治疗伤愈,但食不知味至今。
2010年3月就于某医院,MRI示两侧额叶前区软化灶;左侧颞极蛛网膜囊肿,门诊用药治疗,疗效不佳。
【查体 】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诉吃饭时全凭饭菜色泽好恶而食,时头痛,枕后原外伤处头皮硬节,压之疼痛,睡眠记忆力可。
【舌诊 】舌质红,舌体瘦,少苔。
【脉诊 】脉细数。
【辩证 】属血瘀脑络,脑窍闭阻。
【治则 】给予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针法。
【取穴 】
十宣、地仓、口和髎、人中、承浆、夹承浆;除人中、承浆外,余穴均取双侧。
【操作 】
1.穴位常规消毒,先用一次性采血针由右手大拇指依次至小指快速点刺十宣穴,每穴挤血3-5滴,后左手十宣穴点刺放血同上。
2.地仓、口禾髎、人中、承浆、夹承浆穴采用25mm针灸针快速针刺。
2.1.地仓向耳垂方向平刺,口和髎平行上唇向口角方向平刺。
2.2.夹承浆穴平行下唇向口角方向平刺,均进针20mm,施捻转提插复式泻法,每穴施术5秒钟出针。
2.3.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进针10mm,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2.4.承浆直刺,进针5mm,行捻转泻法,施术5秒钟。
3.诸穴均不留针,出针后均不按压针孔。
【疗效 】
针后患者即晕眩不适,头伏桌上休息10余分钟后方精神清爽,尝试切开的咸鸭蛋,当即能正确品尝蛋黄和蛋白的咸度。
【方剂 】
因不便复诊,遂开方:桃红各10克,当归1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丹皮9克,地龙9克,7剂。
嘱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服。
【疗效 】
随访半年,诉自针刺后即可知味,头后硬结变小,压之不痛,欣然告愈。
医案分析
味觉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而且与营养物的摄取和体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机体会因为身体需要通过味觉选择自己需要的食物,也通过味觉防止摄入对机体不利的物质。头部损伤很久以来被认为是味觉丧失的一个原因,但头部损伤损害味觉的机理尚不清楚。
本案根据患者头部外伤病史,判断食不知味为头部气血受损,淤血阻滞脑络,局部脉络不通,脑窍闭阻致味觉缺失,治则当活血化瘀通络,开窍启闭。
选择十宣穴放血可达到“苑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利气开窍。按皮层投射理论,通过刺激手指末端敏感部位可反射性地提高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的活性。
“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地仓、口禾髎、人中、承浆、夹承浆为唇口周围穴位,虽所属经络不同,由于经别关系,“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且局部神经纤维和脑络相通,针刺不但疏通局部气血经络,还可开窍启闭,诸穴合用,共达通络开窍之功,令患者针即知味。
更多中医临床医案,关注作者中医临床技术学习交流平台公众号: zLjx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