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为什么说夏天针灸更容易“得气”?

文 / 新方向中医学堂
2019-08-07 17:27

经络中有经气,针灸刺激经络穴位,即可产生感应,俗称为“针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又称为得气,是针刺后的经气感应,可表现为酸、麻、胀、重、热、凉、紧、灼、痒、痛,还有触电、蚁行、水波、气流、灼痛、刺痛、跳动、蜂蜇、蠕动等针感。

有学者认为得气与针感两者的意思相同。那么得气与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二者相互关系如何?

本文分析得气与针感的方方面面。

一、什么是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得气”的记载,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谓:“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而窦汉卿《标幽赋》中则谓:“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历代医家均重视针刺得气,认为: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难经》谓:“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素问•离合真邪论》谓:“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灵枢•小针解》谓:“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针灸得气的神妙,笔墨难以形容,尤其是经络敏感人,其反应最多。

病人医生都能体会到气感:病人自觉酸麻胀重,或循经如蚁行,如虫爬,或如闪电,如泄洪,或温热如水沃,或清凉如吹风等等都是。医者则手下沉紧如鱼之吞钩。

接受针灸治疗时,病人一定要重视“治神”,如此有助于“得气”,使经络通畅,可提高疗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则关掉手机、不说话、不思虑杂事,平静心情;
  • 二则调整自己的呼吸,鼻吸鼻呼,使之绵长深远;
  • 三则可把意念放在足底,或者放在病痛部位,以引气至病所。气逆阳浮者不建议把意念放在胸口以上部位。

二、何谓针感?

针感是现代名称,古医籍中未见论述.所谓针感即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麻、胀、重等感觉以及医者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有研究发现,受刺者的“酸、麻、重、胀感”和针灸师的“手下沉、紧感”是由于针刺得气后穴位下的肌肉中肌内梭的收缩所致。这与得气时发生经气反应产生的得气感不完全是一回事。

施针者和受针者在针刺操作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两者体验到的针感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并且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当施针者感受到针下滞涩感觉时,受针者大多会出现胀酸、重着的感觉。当施针者针下出现触碰的感觉时,受针者常出现刺痛、麻木或者触电感觉;当施针者感受到手中的针被往皮下“吸”的感觉时,受针者常会有重着感或者清凉感;当施针者感觉到针身被往外推时,受针者常会出现温热感觉;当施针者感觉到针刺由紧涩感转为空豁感时,受针者也会感觉针刺部位常出现舒适感;当施针者感觉到针下有滑豁转变为紧涩感,受针者就会觉得针刺部位出现“充实”感。

三、针刺中的传感现象

临床上有些更年期的妇女常有“肝气窜”的毛病,在她生气之后常常会感到有股气在周身窜动,停滞在哪里哪里就会疼痛闷胀,对于这种情况,只要你用疏肝理气的办法,一般都会有效,当然有些患者阴分不足,要注意在理气的同时配伍养阴药,以防伤阴助火。用点穴的方法也有效,有时候你取阿是穴(即是闷胀不适点),按揉几下,患者常会打几个嗝,放几个屁,于是气就顺了,症状马上缓解。

所以说中医的经络学说既玄又很客观,之所以玄,是因为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甚至连现代的科学手段都还没有检测出来,但是你看不见并不等于就不存在,只要你细心的观察,你会在很多临床现象中证明这个理论是客观的、科学的。

通过在经络敏感人身上观察各种疾病以及不同穴位的针刺感传现象,我得出几个结论。

  • 一则:经络循行有不按十四经常规路线者,经络系统不是平面的,而更象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灵枢》所记载的循行线路只是比较重要的感传路线之一,而且只描述了平面感传。实际气机循行远比所记载的经络系统复杂多变。
  • 二则:气机感传随针法而变化。若施以不同针法,一个穴位的针感可以循行至全身十四经的几乎任何一个位置。而且,经气的循行速度亦与针法相关,或快或慢,或停或走,全在医者用心行针。因此说凡将用针,必先治神。我认为,医生治神是加强病人针感传导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三则:针入穴位后有时针感循行并不从针下开始,反而跳转到某处开始循行。我曾针右曲池,病人自述针感突然在右侧小腿出现,且认为是空间转换,针刺穴位与针感出现的部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循行路线相联系。我想,针灸临床的远端取穴,除循经之外,应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机制。

四、什么人容易得气?

我在奥地利治疗的病人以白人为多,白人血气旺盛,其体毛亦多。我发现白人针刺后易于取效,应该是他们的经络比较敏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白人未失天真、自然纯朴,心性澄洁,故经络气机流畅,而经气易动,易于取效。

偶尔也有黑人、棕色与黄色人种,综合数年临床观察,我发现黑人对针刺的敏感性最高,也最容易出效果。白人次之,最差是黄色人种。我也曾听过去非洲的针灸医生说,黑人的临床疗效极好,远高于华人。

再分析,气血流行于经络,若血气健旺,其经络必满,气血运行比较通畅,针刺易于得气,易于取效。黑人则较白人血气更旺,因此其经络更敏感。

欧洲人普遍较中国人怕痛,因此针刺时当尽量用无痛针法,但这并不影响疗效,甚至欧洲人的经络穴位更敏感,更容易得气,针灸疗效也更高。

五、夏天更容易得气

夏日炎炎,最是针灸的好时节。夏日针灸,往往事半功倍。此时阳气外浮,血易泄,气易行,针灸最容易得气,也最容易取效。建议各种慢性病症患者趁夏天炎热及时选择针灸。

即使是无病之人,亦可用针灸调和脏腑,有益无弊。况且,夏日因穿衣少,取穴更为方便。另外,针灸时气血通畅,不建议开空调或吹冷风。

夏天的诊室,温度以多少为合适?从临床疗效出发,针灸诊室不能太冷。

针灸时人体经络气血通畅,毛孔打开,此时不可吹风受寒,反易招邪。况且,略热点亦有助于得气,更能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诊室建议以在屋内不会汗出淋漓为度。若觉热,建议针灸时缓缓深呼吸,其心自静。

  • 六、如何快速“得气”

1.循法

针灸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揉地循按或叩打。《针灸大成》中曾说明本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

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已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针灸问对》曾说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指,中指二指固定针身,以食指指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可以在针刺不得气时激发经气,加强针刺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针灸问对》云: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十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医学入门》说,本法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感应增强。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注意事项:这些方法都是在基本手法的配合下操作。刮法,弹法适用不宜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和震颤法适用于浅表部位的腧穴。通过基本手法和这些辅助手法,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