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有哪些?透学针治法和多种针刺手法
王瑞,西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明朝在针灸疗法方面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成果,而且还将针灸疗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那么,明代针灸疗法究竟在哪些方面所有继承与创新呢?
中国在北宋时期为了方便教学就曾经总结过历代针灸疗法的实践经验,造成针灸穴位的铜人,这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另外还制作了针灸图经石刻。针灸铜人历经沧桑,到明代的时候,穴位已经模糊不清,所以明朝政府派人仿造铜人和石刻,这表明了明朝政府对针灸学的重视,也是对前代针灸成果的继承。
(《针灸问对》图书)
安徽人汪机撰著有《针灸问对》,以问答的方式来组织全书的结构,共三卷,前两卷议论针法,最后一卷谈论针灸法和经络穴道。《针灸问对》论述了针灸的理论、穴位、经络、针刺法等,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浙江人高武曾经中武举,从中年起转学习医学。起初,高武十分轻视针灸治病的方法,后来遇到了用针灸治病有效而其他方法无效的病症,于是便努力学习针灸之法,并达到了精通的水平。高武著有《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这两本书汇集了多种针灸的研究成果。
同是浙江人的杨继洲,出身于医生世家,对针灸学颇有深入研究,也因针灸治病的奇效而享有很高的声望。杨继洲认识到存在世间的针灸文献记载不一,于是便在家传医学著作的基础上综合了《金针赋》、《医学入门》、《针灸聚英》等多种文献,加以编辑和注解,还加上了自己的针灸治病的案例,撰成了《针灸大全》。《针灸大全》内容十分丰富,并存在许多创新,价值甚高。
明代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无论是在继承还是创新方面都作出了不少贡献,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南炳文、何孝荣著:《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炜宏,王德深:《明代针灸著作总体特点述略》,《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第4期。
朱惠玲,苏同生:《明代前后针灸学发展概要》,《 陕西中医杂志》,1995年第11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