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岐伯力推的中医“单品”

文 / 中医出版
2019-05-09 18:25

导读:“九针”是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用的一套针具,共9种。《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九针”的尺寸、外形和用途。在《素问·针解篇》中,黄帝和岐伯就了如何运用九针进行虚实补泻之法展开了讨论,历经千余年,九针疗法如今仍活跃在临床中,让我们不得不被先祖的无穷智慧所折服。

Q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A

岐伯对曰: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Q

黄帝问岐伯说:

您对九针之理及用针虚实之理,有何理解?

A

黄帝问岐伯说:

黄帝问岐伯说:希望您对九针之理作些解释,并讲讲用针的虚实补泻之法。

岐伯回答道:所谓“刺虚则实之”,是说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刺,要点为进针后需待到针下发热的时候再出针,因为正气恢复而充实了,针下自会发热。

所谓“满而泻之”,是说治疗实证要用泻法针刺,要点为进针后需待到针下发凉的时候再出针,因为病气经针刺而衰退了,针下自会发凉;所谓“菀陈则除之”,是说络脉之中发生瘀血而且历时日久的,要用针刺治疗——主要是用针刺去除瘀血。

所谓“邪盛则虚之”,是说邪气旺盛的话就要用泻法针刺,要点是出针以后不要用手按闭针孔;所谓“徐而疾则实”,是说用补法刺治虚证的时候,待针刺完毕注意要徐徐出针,出针后需赶快用手按闭针孔,这样才能收到补的效果;所谓“疾而徐则虚”,是说用泻法刺治实证的时候,针刺完毕注意要迅速出针,出针后不要马上用手按闭针孔,这样才能收到泻的效果;所谓“言实与虚”,是说讲到针感,有热凉的不同,针刺的时候要注意辨别针感的热凉及其程度,以把握行针的时问和分寸;所谓“若无若有”,是说针感不来则已,来时十分疾速,但由于十分微妙,所以其到来与否及热凉多少常常使人感到若有若无面实难觉察把握;

所谓“察后与先”,是说要注意辨别疾病的标本先后;所谓“为虚与实”,是说医生在治疗时要注意弄清宜用补法针刺还是宜用泻法针刺,千万不可在补泻方法上发生失误;所谓“若得若失”,是说医生如果不能肯定到底该用补法还是该用泻法进行针刺,治疗时就会偏离正确的方法而造成祸端;

所谓“虚实之要,九针最妙”,是说用刺法来治疗虚证或实证的重要方法当中,九针之法最为奥妙,因为其九种针具各有适应的病症,可治疗各种虚实疾患;所谓“补泻之时”,是说用补法或泻法针刺的时候,要注意与腧穴上经气的开鐲相互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说九针中不同名称的针具,各有与众不同的规格形状,可完全适应用补法或泻法刺治的病症之需。

针灸名医李平华、孟祥俊从事针灸治疗、研究数十年,医技精湛,通过反复研读《内经》原著,挖掘中医学遗产,尽可能的还原《内经》九针针具、针法的本来面目,将九针加以归纳、总结、提升,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再现九针神奇,深受患者欢迎,并将其经验结集于《黄帝内经九针疗法》一书。

《黄帝内经九针疗法》介绍了九针的概念、作用、刺法、针刺结构、治疗原则、疗效标准、治疗病证、注意事项等,从概述、作用、针刺结构、主治、刺法等方面论述了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针具、针刺疗法,并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对55种病证给予介绍。是一部较好的实用性参考书,适于针灸科、骨科、康复科、推拿科等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推荐好书——《黄帝内经九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