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与科学之引证——宋国宾

文 / 李乘医生
2019-02-10 21:21
(兴奋他力活动、制止他力活动)

假使把中国的医学,重新整理一下,我以为针术是最值得研究的。针术与汤药,都是中国最古老的东西,而针术为尤古,后来因为汤药的发达,针术遂渐渐不为人们所注意,考其原因,无非因为针术不重空论,而重实行,不近玄学,而近科学,非明于经穴,精于手术,不能收效。避实就虚,畏难求易,是人们的常情,因此针灸的医学,遂无形地不大为医家所采用了。近百年来,科学的新医学,输入到中国,中国的针术,却慢慢地抬起头来,不但中国的新医学家注意到它,就是外国的医学,也相当的重视。同时对于它的治疗原理,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观念,其实它的原理,是一点不神秘的,本篇所述的,就是这一点。

内分泌的作用,稍懂一点医学的人,想必都可以晓得的吧!内分泌者,是一种不由管道而直接由脏器分泌出来以渗入血液或淋巴系的物质,内分泌对于其他的器官,含有两种作用:一是兴奋他力活动。二是制止他力活动。

但是这两种作用,并不是由内分泌直接引起,而是由分泌液刺激两种神经——交感神经与反交感神经(亦称副交感神经)——所引起的。此两种神经,受内分泌的刺激,对于血管即发生张缩之作用。此两种张缩作用,因器官而异,交感神经可收缩血管,亦可扩张血管;副交感神经亦然,不过在普通情形之下,交感神经收缩的作用为多罢了。血管扩张则器官充血,而工作加紧;血管收缩则器官贫血,而工作减少。所谓兴奋作用者,就是使器官充血之谓;所谓制止作用者,就是使器官贫血之谓。正常人的生理现象,即维持于此两种神经的作用平衡支配之下。而此两种神经工作之支配,则悉听命于内分泌腺,假使某种内分泌腺因病而受亏损现象时,则其所管辖下之神经,即失其充分刺激的作用,而对某种器官发生病态;或某种内分泌腺过度充分时,则上述之两种神经中,即有一种受其直接的影响而过度紧张,使生理上的平衡消失。多数的疾病,即发生于此种不平衡状态之下。总之,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受支配于内分泌之下,而任何内脏,则又受支配于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之下。

兹以图2-1解之如下:

中国针灸与科学之引证——宋国宾

所谓任何内脏,皆受支配于上述两种神经之下者,可举二例以明之。

(1)心脏:心脏的跳动,每分钟为70次,因为心脏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管理之下,而保持这正常的状态。交感神经之作用,在促进心脏之活动;副交感神经,即迷走神经之作用,在减慢心脏之活动。此两种神经之作用平等,故心脏之跳动不疾不徐。假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则心跳呈过速现象;反之而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则心跳呈过缓现象。

(2)瞳孔:瞳孔的扩大与收缩,亦完全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交感神经之作用在扩大;副交感神经(即第三对脑神经)之作用在收缩。假使这两种神经,有一失其平衡,则瞳孔即呈扩大或收缩的不正常状态。

因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虽有管辖内脏之权,而又受支配于内分泌管辖之下,于是普通科学治疗,遂有内分泌脏器疗法,脏器疗法者,即补充内分泌腺不足之一种疗法也。中国的针术,就等于脏器疗法,它的作用,更与内分泌的作用无异,它利用针的刺入,来刺激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使之发生制止或兴奋作用。例如某内脏功能衰弱的患者,因为内分泌亏损,不够刺激某部分之神经使之发生兴奋作用,这时如果用针来刺激一下某一穴道下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则可发生血管扩张和功能旺盛的现象;又如发炎现象,为血管扩张,血液壅塞,这时如果用针来刺激一下某一穴道下的交感神经,可使该处血管起收缩的现象,而炎自消,或是刺激另一穴道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使身体的他部发生充血,而使炎部的血,向他部转移。总之,针术的作用,有“兴奋”和“制止”两种,而这两种作用,皆是由刺激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所引起的,这与内分泌的作用,可谓完全相同,而与脏器治疗相等,不过其作用比较的迅速而已。

假使以解剖的部位来解释针术的作用,是永远说不通的,即针中脘穴(剑突与脐眼当中)可治霍乱,针曲池穴(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合谷穴(在食指拇指凹骨间陷中)可治咽峡炎,拿解剖的部位来说,哪里能讲得通呢?因此一般的医家,对针术的治疗原理,就不免怀疑起来了,其实它的作用,若以内分泌作用解释之,又何神秘之有呢。

本篇所述,仅其大概,至于何以针某一穴道,即能治某部病症,则尚有待于研究本问题者之努力焉。

最后本文中所述乃是民国名医宋国宾在《医药评论》第八卷第十期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