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针灸基本功
作者:姜影
纵观医学发展史,针灸医学渊源流长,历久不衰。针灸学以其神奇的疗效、深蕴的机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医学研究热点之一。随着世界针灸热的持续升温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每一个针灸人不仅要看到这一系列骄人的成绩,更要看到这些成绩背后的问题。针灸之术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练就,针灸基本功更是硬本领,要不断练习,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由生疏到熟练。针灸医生应该做到一切为了患者,辨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得不到很好的疗效。在此就针灸基本功练习谈一些个人看法,与同道商榷。
1 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同时又是所有国粹传承的良好基础。由于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迁,文字的变更,中医学著作和其他文学典籍一样,有了现代和古代之分,因此学习中医没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就不能深入专研。自古以来医儒一家,医学是医人的科学,儒学是为人的学问,医儒从来息息相通。古人曰“:不大儒者不大医。”这个“儒”就是指哲学、史学、文学等古代文化而言。因此古代医学、文学同源,文学修养是一个中医医生自身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儒家的核心思想体系之一———中庸,也时刻体现在中医学当中,如孔孟中庸和谐与中医的协调观,讲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五脏六腑充分的协调,才能保持人体的平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儒家中庸“适中”与中医“度”具有相似意义,掌握这个度,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传统文化。针灸医学的思维已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关系,而针灸医学本身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反映在阴阳五行学说之生理平衡方面。同时大量的医家文献也因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文、习俗之不同而各异,充分与正确地拓宽了我们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与运用中医,当然也包括针灸。
2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修身养性一词最早见于元代无名氏《博望烧屯》一书。现在儒家大都指人的境界,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内经》的“精神内守”,《老子》的“守精”,《庄子》的“心斋”都开启了修身养性的先河。这一点历来被针灸大家所看重,他们都认为合格的针灸医生气功锻炼和针术的结合是不可缺少的。近代著名针灸学家郑魁山认为气功是一种锻炼精、气、神,使人能实现对生命过程自我调节,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一门科学。针灸医生通过气功锻炼,针刺时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补泻意念集中于针下,作用于患者,更好地体会针下气至冲动。《金针梅花诗抄》曰“: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指腕,方可使完铁通于神明。”近代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在《针灸师承录》一书中强调练气的重要性:“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但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习,针效果然大增”;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已年逾七旬,仍每日练功不辍,一个下午诊治 80 余人,连续工作 5 个多小时,仍精力充沛。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习拳术内功后首先可使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只有如是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3 针术的练习
毫针操作必须首先练针,由左手摸穴辨别肌肉厚薄,穴位深浅,配合右手进针时还需有压按协调的持久力量。针术的练习历代针灸大家各有千秋,现在初学者大多以纸垫练针法,但纸垫的厚薄与密度和当时练针的场所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练习的质量。现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传授练习指力的方法是钻陈帐,所谓钻陈帐,就是取商家废弃无用的陈旧账册,厚有寸许,用针在薄面上钻捻,以能洞察为度。笔者跟随导师方晓丽教授学习针灸过程中有所感悟,认为针术的练习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有正确的练针方法。
3. 1 练气 力与气和,气与意和,意与指和。调医者自身气机,练会用丹田之力。
3. 2 练指 练指感、指力。
3. 3练意 心先内守,神随针入,以意领气。
3. 4练巧 汉代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
针石之间,豪芒即乖,神存心手之下,心可得解,而口不可得言也。”意力要协调,要从静中求动,从动中加力、从无力到有力,从微力到重力;意念要放松,使精神与心理松紧协调,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致力于静的目的是求气充力足,但要静不滞其机,才能动不见其迹,巧才能得到体现。治神守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针灸治病,重在调气治神。治神包括医者和患者两方面。《灵枢·官能》篇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矣。”《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说明了针灸临床的疗效和医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医者应神意相守,平心静气,收敛神思,致意专注,使自己进入一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的静定状态,再凝神使意念集中运气于指,用手指来揣摸穴位,以意领气,通过手下的感觉及患者的感受来准确定穴;以意行气,通过指下细微的变化及时施补泻手法。要想做到在针刺中意念所至,指下感觉灵敏,医者具备充足的内气是必不可少的。中医认为精能化气,气能还神,精满则气足,气足则神旺,神旺则能导气,故医者平素注意养身练功,寡欲节劳以保精,运动练功以充气,恬淡清心以正神,常以精神内守,保持强壮的身体,充足的内气,对针刺揣穴有事半功倍之效。
4熟读经典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而经典恰恰就是这两方面的桥梁。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要从经典入手,而中医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的。针灸医生,应首先熟读《标幽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子午补泻歌》等歌赋。元、明两代针灸名家辈出,歌赋盛行,并非偶然,正是当时成就之反应。此类歌赋或出于经典理论之韵语化,或为高手临证之宝贵经验。但背诵经典也要掌握技巧:①要分清主次,选择重要的篇章作为必读课,或者摘出名句、精句,然后攻读,日久见功,不能贪多求快,好高骛远。②在攻读时,要眼看、口念、耳听、心想四结合,即所谓:“口而诵,心而维”,这样效果既好又快。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主张学和思相结合的读书方法。③熟读之后还要常常温习,才不至于忘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学会之后还要不断的温习,温习可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开阔思路。
5勤于临床、坚持临床
前辈名医大家的成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榜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培养新一代中医临床大家,这些成功的大家不外乎两个因素,即善于治学、精于临证。中医有一个谚语:“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勤于临床、坚持临床的重要性。历代中医大家无一不是在临床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并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更好的临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继承历经四代传承的针灸经验,在 60 余年不断的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汲取精髓、推陈出新,整理和完善家传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特点,并使其学术特点自成一家。在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基础上,创立独特的“热补”“凉泻”手法。在临床上善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创立了“温通法”“关闭法”“穿胛热”“过眼热”等特殊针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针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之中,对传统针法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综上所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修身养性,练习针术,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坚持临床是针灸医生习练基本功和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