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女侠”于颖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于颖梅,中等身材,面色红润,快人快语。八年针灸专业的系统学习,加上多年西医临床处理的积累傍身,手起针落,将不同针灸手法施展于无声之中,颇受病人推崇。施针间隙,她爱和病人唠两句家常;但面对不守秩序或不遵医嘱的病人,她又颇为严厉。针灸门诊是她的地盘,这位针灸科“女侠”用不同的方法护卫着她的每一个病患。
武器:针
于颖梅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读了八年本硕连读针灸专业。求学期间,她也曾系统地学习过西医学科。很多人说“西医治病,中医治人”,但在她看来,临床需要强化西医知识,西医是能够迅速识别并处理病房各种症状的手段。但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她发现相比西医,中医理念能解决更多病人的问题。
对于中西医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于颖梅认为,遇到一些急危重症,比如脑出血,西医利用CT确诊后迅速手术,可以为中医的后续治疗打出时间差。但如果不进行手术,很可能会让中医失去治疗的机会。“在懂西医的基础上,再运用中医理念治疗,医生的自由度更大,中医的施展空间也会相应变大,这对病人是最好的。”
在于颖梅的临床病例中,效果最快也最显著的病例是一个25岁的病人,到医院描述症状只是说头疼,没有其他表述。按医院的常规做法,应该让病人先拍一个脑部CT,排除肿瘤、梗死等急症。但在向病人问询病情的过程中,于颖梅发现病人有动耳朵的一个习惯性小动作,从而推测可能是由此导致的头部颞骨缝紊乱。诊断后,于颖梅用针灸手法刺激颞骨缝局部,促使组织自主恢复,只扎了一根针便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绝招:唠家常
针灸科普通门诊的医生办公桌摆在楼道一角,这让病人和大夫有了更多“面对面”的时间。
“您今天是陪老伴来的?自己不扎了?我看您走道利索多了,上回扎完针觉得怎么样?”
“小朋友又来啦?今天咱们扎针能不能保证不哭啊?”
每到门诊时间,于颖梅在几个治疗室给病人施针之余,总是熟络地和候诊的老病人拉两句家常。
“别小看那两句家常,那可不是随便唠的。很多时候,病人描述不清楚自己的症状,和病人唠家常可以从生活层面了解病情,从而进行诊断。”于颖梅道出唠家常的“玄机”。
偶尔,于颖梅也有“熊”病人的时候。遇到病人不信任大夫,按自己判断或电视里的说法指定大夫给开什么药,于颖梅会毫不客气地拒绝,病人若再坚持,那少不了挨上几句训。“有时候‘熊’两句也是迫不得已,患者认知或观念有偏差,作为医生,必须要规范交流路径,‘熊’两句只是个手段。”
于颖梅讲话语速很快,听她在办公桌前一会儿对病人嘘寒问暖,一会儿又严声告诫,感觉她就像是一个守在针灸室前的女侠。针灸门诊是她的地盘,她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护卫着她的每一个病患。
高级装备:仁心
2017年中医价格调整,针灸费提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多年4元一次的针灸收费标准如今涨到约百元一次。于颖梅临床多年,亲历了近年针灸费涨价的全过程。她说,针灸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包含不同的手法,比如“特殊穴位针刺”,即针刺一些危险穴位,这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不是每个针灸医生都具备这个能力。“4块钱的时候连病人都嫌太便宜了!让病人觉得针灸不值钱、没价值,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如今的针灸收费标准,会根据不同的针灸手法收费,多种针法组合计费,一次针灸费用在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不过,医生在临床过程中,大多按照较低的组合标准收费,尽量减少病患的经济压力——“医者仁心”大抵如此。
医改提倡 “针药并举”。此次国家对中医汤药的鼓励力度,于颖梅感受真切。以往,并没有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医门诊大夫的业务水平,一些业务水平一般的大夫,很少给病人开汤药,而是靠给病人开中成药获取灰色利益。但自医改以来,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医生的考核,都明确了中药处方率不低于30%的量化标准,不合格会被约谈。在于颖梅看来,这一点的严格落实,很好地起到了鼓励中医大夫钻研业务的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的针灸科大夫,于颖梅直言在她的临床门诊中,很难看到疑难杂症,因为“得了大病都去大医院了,基层就是看小病。不过作为基层大夫,把小病病人都处理好,避免小病变成大病,就很有成就感了”。她的语气里略有从学术层面上对大病案例缺少的些许遗憾,但更多的却是一名基层中医大夫满满的自豪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