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网络神医乱象:轻信伪中医同轻信偏方如出一辙
作者:陈城
近日,有媒体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梳理发现,2019年以来,国内法院终审宣判的在微信端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销售“医疗服务”且被定性为诈骗罪的案件共22件,其中涉及“假医生”328人,2.9万余人受害,涉案金额高达1.9亿元。
这样的结果既让人吃惊,但也不意外。吃惊是因为受害者众多,涉案金额巨大。不意外是因为说到底,这些活跃在互联网上,以社交工具为载体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的群体,实际上仍旧是曾经那些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在电视广告中冒充名医的群体。
因此,在这一新闻背后,就有必要追问,为何这么多年了,此类诈骗犯罪仍然屡禁不绝?这其中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其一是部门民众对中医药的信赖和认可,其二是网络诈骗难以根治。
得看到,无论近些年来人们如何议论中医药,中医药仍然是很多国人心中的治病良方。也因此,出于对中医药的信赖,一些打着中医名号的伪中医便趁机打入,混淆视听,误导民众。加之一部分民众偏信中医药存在民间偏方,这也给了伪中医可乘之机。
在部分民众对中医药信赖和认可的情形下,想要扭转他们的认知显然很难,甚至无从下手。毕竟,公权机关只能通过宣传让民众认知到即便是看中医,也需要到正规的医疗场所,不能轻听轻信网络上所谓的“神医”,更不能盲目相信偏方、特效药的存在。但这样的宣传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
这种无奈是因为中医药所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植根传统文化所自带的天然的信任感。应该说,所有国人在自知或不自知的情况下,都曾内服外敷过中药,这也意味着不管如何宣传不要轻信偏方、特效药,都会有人认可它们的存在,因为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民间对偏方口口相传。这种信任实际上也会嫁接转移到对那些伪中医的信任上,使得受骗消费者很容易相信伪中医的话术,从而高价购买虚假产品。
因此,无论是从中医学科发展出发,还是从助力社会防治伪中医网络诈骗而言,显然需要中医从业者们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民众更正对中医所谓的偏方、特效药的认识。可以说,当民众不再轻信中医偏方特效药,也就能在一定程度自绝于伪中医们的花言巧语。
当然,在建立起民众对中医药的正确认知之前,就只能从治理这些假冒神医、伪中医入手,这一工作的实质就是治理网络诈骗。由于网络诈骗的隐秘性,如通过私人微信一对一广告推销诈骗,这使得公权机关治理难度大大增加。但无论如何,公权机关都有职责去加强打击类似的网络犯罪。如何在保护公民隐私的前提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公权机关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