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中的肺:不仅仅是呼吸功能

文 / 健康与好孕
2020-10-27 09:04

肺位于胸腔,与心相邻。肺脏“位高近君”,故被古人比作“宰相”,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形象地道出了肺在五脏中所处的地位与功能特点,即一身上下内外由肺来调节。

这怎么理解呢?

古人认为“心主血”、“肺主气”,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心肺“高高在上”,一为君主,一为辅相,掌管着全身(全国)气血(财物)的“分布与流通”。

君主发号施令,辅相处理执行。肺是主管“气”的内脏,全身之气都由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而“气”的作用体现在功能上,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

这是肺主气功能的一个主要表现,“肺主气,司呼吸。”

肺的这一功能与现代医学认识相同。当病人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中医也认为病在肺。但中医“肺主气”的概念并不仅指呼吸功能,还有更广泛的含义。

我们在“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中谈到:正常情况下,气在体内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方式。

具体到肺,气的“升”与“出”,就称为“宣发”;“降”与“入”则称为“肃降”。

是指气向上向外布散,包括两方面含义:

①呼气(动势向上)

即通过呼气可以排出体内的“浊气”(相当于二氧化碳)。

呼气正常,表明肺能宣发;若咳嗽,咳声憋闷不扬,鼻塞,呼气困难,称“肺气不宣”。

②温暖体表、开合毛孔、抗御外邪(趋势向外)

即肺气通于体表,以保持、调节体表的温度、湿润度(与出汗有关)。

若不怕风寒、出汗正常、不易感冒发热等,则表明肺气充足、得以宣发于体表;若恶寒怕风、皮肤起“鸡皮疙瘩”、无汗等,称为“肺气不宣”。

是指气向下向内输布,吸气(动势向下向内)就是将天之“清气”(相当于氧气)吸纳进体内,是肃降的具体体现。

肃降功能正常,则吸气轻松;若功能异常,则有吸至一半、不能深入的奇怪感觉。

“肺气不宣”和“肺气不降”是中医用来表达肺脏发生病变的术语,与治疗直接对应,中药里有“宣肺气”的药,也有“降肺气”的药。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80多岁的西医长辈患咳嗽已一个多星期,用了许多抗生素病情不能控制。去探望时,患者呈痛苦貌,咳嗽剧烈,咳声不扬(憋闷不畅感),气喘,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根据其咳声,并详细询问病史后,认为属“肺气不宣”,当用发散肺经风寒的方法治疗。

但询问中发现,患者除服西药外,还在每天频服“冰糖梨汤”,而这个偏方的作用是润肺降气,对肺燥不润、肺气上逆的咳嗽有效。

与此病的病机正相反,故不但无效,还加重了病情,故嘱马上停服,急煎具有宣开肺气作用的“生姜红枣汤”。

结果,热服一碗后数分钟,患者咳喘明显减轻,待半个多小时后配来宣肺止咳中药时已平卧,并安然入睡。

当夜煎服一剂,一夜平安。服药数剂后咳喘告愈。

这个病例提示我们,搞清病变类型(即中医的证),才能正确使用中药。同样,对于食疗偏方也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可能运用正确。

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各种偏方大合集,乱用偏方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不懂药性、食性,不如不用。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这是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

除此以外,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即疏通调畅;“水道”,即水液运行的通道。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水液代谢。

古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意思是:饮入的水液,从胃入脾,由脾吸收后向上转运到肺,通过肺气的布散作用而输送至全身,使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得到水液的滋养而发挥各自的功能。

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使津液外达全身肌肤而为汗;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津液下输至肾和膀胱而为尿。

肺气对津液的上下内外输布作用,就是通调水道。

在五脏之中,肺的位置最高,故古人又称“肺者脏之盖也”、“肺为华盖”(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古方中有“华盖散”,就是一首治咳嗽的方剂),是“水之上源”。

所以肺通调水道的总趋势是向外向下的,在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脏起着使在上之水能够外达下行的重要作用。

如感冒发热早期,常伴有无汗的症状,通常汗越少体温越高,这是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外达的表现。

治疗时要用宣肺气的药,如麻黄(一种发汗药,同时能利尿,还有止咳平喘作用,入肺经),汗一发,通常体温就能下降,所以民间有用“芫荽”(即香菜,有发汗作用)煎水外洗来治疗小儿发热,以及蒸桑拿治疗感冒的方法。

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发热而无汗”。

又如,急性肾炎,主要症状为突然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所以中医认为早期病不在肾而在肺,是外邪干扰了肺的通调水道功能,相应的,治疗也要用能宣肺气的麻黄(利尿加之汗出,水肿自然消退)。

古人用“提壶揭盖”来比喻这种治水肿方法,就好比壶盖上必须有一个小洞,水才能从壶嘴流出来的道理,二者是相通的。

实际上,通调水道是肺宣发、肃降的一个具体作用,总属肺主气(调整全身气机)的范围,应从气与津液的关系去理解。

肺与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的对应关系是“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