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弃政从医,曾受总理接见,去世后留下价值10亿药方
1969年8月22日誉满京华的名医施今墨安息,施今墨为中医发展呕心沥血,解惑了众多疑难重症,为国家献出百余药方。
施老作为一代名医,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更具有高风亮节的节操。
一、为中医证言的"独行者"
中医讲究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区别于西医,一直被国人认可。而在1929年汪精卫政府突然提出"废除中医,推行西医",认为中医与封建思想一样,是阻碍时代进步的因素。
中医就是落后的产物,应被替换抛弃。当时国人问诊西医后,感觉西医比中医药效猛、作用快、效果显著,纷纷推崇西医。
一些近代学者们也开始支持西医,甚至提出:新病就要西药医的谬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理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智慧体现,虽然中医文化还有待继续研究。
但一味废除过于偏激。就在推崇西医的呼声高涨时,有一个中医主动站出来,呼唤中医不能废止。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要与西医相结合,他就是被成为为中国近代医学"大拿"的施今墨。
二、 难施抱负的"百姓官"
施今墨年幼时,因母亲体弱,从小树立刻苦学医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名医,在他20岁左右时已经熟知中医理论。
但当时处于乱世中,政治不稳定,施今墨的父亲认为为官从政才是乱世的唯一出路,于是将送他进到西大学堂读书。
在那里施今墨学习进步思想,接受先进的改革理论,后来结识黄兴先生,参与了辛亥革命。黄兴病故后,施今墨出任湖南教育厅长。
但当时社会动荡,安稳都是难题,对教育更无人关注,施今墨难以施展抱负。1917年施今墨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之职。
本想为孤儿们建立一个和谐安宁的童年生活园地,但社会的腐朽、官场的混沌及权贵的骄横令施今墨失望透顶。施今墨不堪与污秽的权势为伍,愤然辞职,决心弃政从医。
为官的施今墨不争权夺利,与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僚作风截然相反,但迫于时代动乱,想有一番作为的施今墨改变不了环境,只能选择另样的生活。
三、弃政从医的"医学大家"
前有文豪鲁迅弃医从文,后有名医施今墨弃政从医。辞职后的施今墨终于可以一心追求自己最初的理想,成为一名中医。
辞职之后,施今墨一心学医,钻研病例,医术渐渐被认可,名声也家喻户晓,誉满京师,他的诊所门前经常出现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状况。
施今墨不但医术了得,医德也被人称赞。对病人他充满爱心,有时他病倒在床,还对徒弟说:有病重的病人领进来我给看。
对同道他敬重宽厚,从不贬低他人,时常与同道交流心得,互通经验。施今墨的"今墨",取义有三:
其一,取自诞生地,"今墨"同"黔";其二,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其三,要在医术上有突破,成为当代医学绳墨。
如此一位"医学大家",为医学潜心研究,为病人倾注心血,为世道平添光明。
四、力挽狂澜的"榜样人"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废除中医,当废除中医的言论日益高涨之时,施今墨站出来呐喊中医不要被舆论同化,要齐心协力,探寻出真正为病患解忧的药理。
当时中医、西医分派明显,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施今墨却做起了中间人,主动与社会上比较有名望的西医联系,举办研讨会,探讨药性药理。
施今墨独自奔南走北,团结同道,成立中医工会,组织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力求为中医证言,解中医危机。
在施今墨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中医工会成立了。中医们对于西医理论也不再抵触,主动结合西医发扬中医。
为了能够让中医顺应发展,施今墨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将中医与西医的病名统一,方便看诊,结合国人的身体素质,对中医的处方进行完善。
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施今墨曾说: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一条腿行走,只有同时掌握中医和西医,才能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走得平稳。
后来在中医的理论被认可下,国民政府只得解除废除中医的政策,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施今墨以治病的妙手回春技术,为中医赢得了长久生存的权利。
五、一代医学名家的爱国心
施今墨热爱医学,为的不仅是治病救人,更多的是为祖国的医学发展,对中医事业的传承尤为关心。
1954年施今墨受总理接见,他向总理提出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中医地位。在中医中药博览会上,施今墨献出了耗尽心力研究的验方,后来验方被制成药,畅销国内外。
1969年施今墨病重,他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了,而我的这些经验,是可以继续服务医学,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
施今墨临终前,留下了10张精心研制多次推敲实验过的药方,每张药方估价超过1个亿,他将这些药方无偿的捐献给了国家,甚至还捐赠了自己的遗体,以供后人进行医学研究。
1982年由几位医学家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出版,将施今墨的毕生医学经验及药方撰写收录,实现了施老"传承医学经验"的遗愿。
施今墨不仅将药方一直传承至今,他为百姓解忧,为医学发展奉献的精神也被后辈学习敬仰。施今墨药方的成药造福了中国千万黎明百姓。
施今墨对生命的看重让国人在危难时看到希望,施今墨为中医的生存及发展做出的贡献保住了中医文化血脉,这样的医学从业者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