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药学家,被称为仙翁,他的一个药方启发了诺奖得主

文 / 道讯
2019-03-04 18:54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类奖项的中国人,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屠呦呦,从她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浓浓的古文化气息,没错,屠呦呦,源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而她一生从事的事业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特别是深受道家的影响。就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来说,和中国古代道家的一个药学家有关。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38岁那年开始重点研究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屠呦呦对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最后收集了2000余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数百次的失败,1971年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与东晋著名道家炼丹家、医学家、化学家葛洪有极大的关系,他所著作的《肘后备急方》对屠呦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也就是说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方法来用药的,她悟到了葛洪的“绞汁”方法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避免高温破坏药物效果。受此启发,她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所以说,屠老最终登顶诺贝尔奖,葛洪对她的启发功不可没。

那么葛洪是何许人也?稍微对道家有所了解的人应该对其都不陌生,他是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被人称为葛仙翁,曾出仕为官,后来归隐罗浮山炼丹。葛洪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他是预防医学概念的首倡者,在他的著作《肘后方》中最早记载了关于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狂犬病的症侯及诊治,这些都是史上第一次。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用低沸点溶剂方法提高药效,正是来自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这本书是葛洪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丛书名来看,这是一本类似现在《医疗百科》这样的家庭常备实用书籍,常常备在肘后,也就是戴在身边的应急书。所以,书中的很多药方都是救急所用。葛洪对于急病(传染病)的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葛洪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在1600多年前,没有现代显微科技的情况下,葛洪能够意识到急性传染病是由于外部物质因素引起,相当了不得。而后代医学发展证明急性传染病正是由于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等引起的。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肘后备急方》,《抱朴子》也是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总结了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这些为后代养生、医疗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抱朴子》一书可以说是开了融合道家、儒家思想的先河,书中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对道教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医和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古代著名的中医学家,除了葛洪、还有孙思邈、陶弘景都是出自道家。屠呦呦作为一个中医研究者,其研究过程中受到道家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其实中国人为人做事,又有哪些方面没有道家的影子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