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脑中风 吃对食物还不够!医师揭饮食关键

文 / 食疗当家
2019-04-01 06:01

远离脑中风,重要的不是吃对食物,而是“饮食有节”,有5个重点。

远离脑中风 吃对食物还不够!医师揭饮食关键

人们长时间处在代谢症候群(三高)的状态中,脑中风的发生年龄已有年轻化的趋势。

以往年轻型的脑中风患者都有可察查的潜在危险因子,而近年来却很难下定结论,归根究底就是饮食失调、作息紊乱与生活压力等生理上的失衡,再加上缺乏运动,疾病自然提早上身。

如果你以为中医养生只是教人吃对食物就不会生病,那就大错特错了。“饮食有节”,才是中医对于“吃”的养生观点,也就是类似现在的“生活饮食健康管理”,可为预防形成代谢症候群多一份防范,降低导向脑中风的可能。

远离脑中风的饮食方法

饮食有节,指的是吃东西要有所节制,并符合食物的量、食材的物理本性、季节性和取得来源。中医认为,不合时节的食物不吃,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居住的环境,与所在的气候分布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地球大气、引力、磁场的不同,也影响在该地区上生存的有机体,什么样的气候、区域,当地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农畜食材,供应给在当地生活的人,这是让当地人类永续生活的基础。

然而,在全球化贸易与资讯快速流通的现代,大家获得食物的来源早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利用运输科技让南北半球食材互换,利用农业科技让东西半球产地互移,现在不论是寒热带的食材,或是不受季节反差限制的科技农产品,这些“不合时节”的食物都够轻易吃到。

也许你会狐疑,农业科技或运输食材不就是为了解决某些地区食物来源不够的问题吗?这就问对了,在人类过度开发地球资源的情况下,最终要争夺的就是粮食。如果你已了解饮食有节的积极意义,另一个饮食有节的重要意义就是,从现在开始就别老是强调“吃到饱”,为了你自己脾胃纳谷的功能健全,也为了珍惜地球资源。

仔细思考人是否需要一日三餐?其实根据“饮食有节”之道,小婴儿一天需要被喂奶5至6次,成年人一天吃2至4餐,卧床者管罐饮食一天需要5至6餐,人体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及生理状况,调整身体所需的摄食内容。关键在于总卡洛里数(热量)的摄取,其次是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及电解质等各项营养素的均衡。

所谓吃得健康,绝非在于吃了多少健康食品或补充品,而是依照每日作息消耗量计算出自己该摄取多少热量。以运动员来说,需要的热量绝对大于一般人,三餐外加宵夜,餐间偶尔还会有点心,运动员胖了吗?没有。但运动员退休以后呢?一定胖,而且是快速发胖。

因为退休后他的每日作息消耗量远低于从前,但消化系统的惯性没有被刻意阻断,摄食热量也没有减少,岂有可能不发胖?所以“吃什么”和“吃多少”都是吃东西有所节制的重点。

此外,人们常屈服于于摄食量不足所产生的饥饿感中,但是以台湾的就食便利性而言,往往是心理依赖的程度远超过生理需求量。没有计算自己热量的消耗量与摄食量是否合理,没有把身体维持在稳定的代谢平衡中,这反而是“趋凶避吉”,让自己步入疾病的风险中。

◆ 10种不健康的饮食

• 反式脂肪

• 高脂肪饮食

• 酒精摄取过量

• 糖类摄取过量

• 只吃速食

• 低(无)纤维食物

• 偏食(营养不足)

• 盐分摄取过量

• 吃太多再制食物

• 吃太多隔夜食物

以中医观点的“饮食有节”来看,其执行方针是以《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主。五谷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五畜动物性蛋白质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五菜、五果则是指蔬菜水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因为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食材挑选上。尽可能以生活区域所产的当地食物为主食,中医观点动植物食材和人在同一种环境气候条件下生长,物理性质接近,身体自然较易适应。此外,粗加工食物胜于精加工,久食过精食物,体质状态不升反降,疾病多发。能一物全吃的食材,尽量全吃。如全麦面粉,就是一物全吃,既无浪费,营养又全面。

除了食材以外,还必须“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指要注意食物气味相合。酸、苦、甘、辛、咸五味各有所偏,不论多食何味食物,都会造成体内阴阳失衡,故日常食之,必须五味合理搭配,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目的。食物摄取量也必须有所节制,多关注摄取物的营养成分及热量分配,让身体维持相对稳定的消化生理。最后,进食时间尽量规律,无论进食时间间隔或进食的时间长度,如果偶有突发状况需要增加或减少进食次数,要审慎评估食入量是否过多或不足,且要调整餐与餐间的空窗时间,但不适合常常变动进食节奏。

◆ “饮食有节”的5养5助之道

1.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2. 尽可能以生活区域所产的当地食物为主食。

3. 粗加工食物胜于精加工,最好可以一物全吃。

4. 酸、苦、甘、辛、咸,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5. 食物摄取量有所节制,进食时间尽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