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提高免疫力?吃饭这1件事做对了,铸就家庭健康第一道防线
西医:新冠病毒很麻烦,常规西药没有效果,需要尽快研发新的药物。
中医:这个不难,喝汤药就可以了。药材啊,地里大把。
西医:好消息!我们已发现某某药物对病毒有效。
中医:我在喂中药。烧退了
……
这次新型冠状肺炎过后,对以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吗?肯定有,不论从生活方式或健康观念都会有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对肉食的购买量可能逐渐压缩,由于肉价格过高,一方面人们对肉价格难以承受,同时对肉类的质量有了新的认识,不知道底细情况的肉不吃,要求会提高。
二,外面餐厅,茶屋,酒店吃饭的人可能会减少,因为传染病的阴影,大多数可能选择在家做饭吃,因为,只有自己做的吃的最安全。
三,由于这次疫情的凶猛,势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样,给每一个家庭也会产生影响,下厨、安排饮食,勤俭持家可能会成为2020年普通群众生活的主旋律。
说到饮食:合理搭配、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吃出健康,成了吃饭的头等大事。
人体免疫系统活力的保持有赖于食物中源源不断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换句话说,合理、均衡的营养供给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任何营养素的缺失,都会造成身体健康的“短板”。
多样化的膳食是均衡营养的前提,而具体怎么吃,则要讲究“一多二搭三简化”:
1,一多:充足的蛋白质
在所有营养当中,蛋白质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因为对付细菌、病毒等外来侵略物的免疫球蛋白、白血球、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们的产生及构成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蛋白质。
但这并不是说饮食要以高蛋白为主,只要保证每日总热量摄入的10%~35%来自蛋白质即可,因为长期过量蛋白质反而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引起骨质疏松。
健康的人可以参考“1+1、2+2 吃法”——每天适量吃主食之外,补充1袋牛奶,1个鸡蛋;2两瘦肉,2两豆制品,不算其他食物,就能够达到每日所需。
送大家一句顺口溜:1个鸡蛋2两肉,1把蔬菜一把豆。
2,二搭: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
荤素搭配
荤菜主要能提供蛋白质和脂肪,可以选择脂肪量相对较低的瘦肉、牛肉、禽类(鸡鸭去皮)、鱼等。建议成人每日摄入鱼虾、禽肉50克~100克,畜肉50克,蛋类25克~50克。
而各种新鲜蔬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益健康。比如:维生素A是身体所有粘膜组织的“保护神”;维生素C能刺激抗体与白细胞的产生,直接杀死病原体;锌是许多酶的活性成分,能调节免疫功能。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推荐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鲜水果。以深颜色,红黄色,深绿色蔬菜水果为宜。
粗细搭配
精细类粮食由于过度加工,里面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有所流失,所以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约1/4~1/3的粗粮为好,也可以每周吃两次粗粮。
薯类如红薯、土豆等,也可以代替部分主食。红薯饭就是提高免疫力再好不过的主食了。
干稀搭配
主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这样一来增加饱感;二来有助于消化吸收。
食物多样化:
提高免疫力吃是一个很必要的因素,怎么吃呢?
首先,食物多样是最重要的的基本的饮食原则。每天保持20种以上的食物,每周保持30种以上的食物。食物丰富多样了,才能给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营养丰富全面了,身体的免疫力就自然的提高了。
其次,谷物为主是吃饭汲取营养的一个重要特征。谷物为主就是主食以米、面、粮食、薯类为主要的来源。主食吃米饭、馒头、面条就比较好。红薯、土豆这些也是属于主食,当然也可以炒菜用。粮食呢,吃不脱皮的粗粮营养更全面。
当然啦,每天的蔬菜水果也要充分,白菜、萝卜这些平常的菜就好。
每天的吃饭是很必要的事,不能忽视。早餐更是不能忽视,早餐要吃个三四样,午餐吃个四五样,晚餐吃个三四样。一日三餐坚持好,一天五顿饭更好,每次吃饭吃个七八分饱就好。
吃饭这件事做得好,就可以提供身体健康的食物营养,免疫力自然比较好。
3,三简化:“烹调”简单化
“烹”多选择清蒸、白煮、凉拌的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食物营养,减少脾胃负担。
“调”要少盐、少糖、少油;葱蒜辣要适量。
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而糖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
油的每日摄入量应在25克左右;老年人、血脂异常人群和肥胖人群,每日摄入量需降到20克。并且要注意用油多样性,如:茶籽油、亚麻籽油凉拌,过年之前囤肉不少,饱和脂肪都不缺。
除了防护措施之外,最好在吃的食物方面多预防。
比如传说重的要多喝点金银花,因为它具有解毒功能。再就是食疗,提高免疫力。
平时多吃大蒜,大蒜杀菌,多吃蘑菇,含有香菇多糖,提高免疫力的不二选择。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定要多用蒲公英泡水喝,这是一种很好的清热解毒消炎的植物,对于预防新型肺炎或许能有很好效果。
很多人都希望吃某些药品、保健品,来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型肺炎”。于是,掺杂着各种误区、谣言、争议、真相的消息真假难辨,还出现了疯抢双黄连口服液的现象。
吃什么可以提高免疫力?有没有快速提高免疫力的好东西?
作为一名儿童健康传播者,以儿童群体为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药品、保健品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帮助吗?
1、不建议随意服用保健品,特别是儿童群体
有的家长问:“给孩子吃牛初乳有没有用?”
我的回答是:不建议。
牛初乳可以保护小牛(IGM型),但是其中的免疫抗体对人体(IGG型)就不一定有效了。而且,牛初乳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各种抗体在消毒过程很可能失去免疫活性。所以,从提升免疫力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太特殊的价值。
有的家长问:“蛋白粉营养价值高,能不能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
我的回答是:没必要。
实际上吃多了还会有伤害,蛋白粉的有效成分是蛋白质,母乳、配方奶、豆制品、肉蛋类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刻意给孩子食用蛋白粉,一方面容易出现蛋白质补充过量,增加肾脏负担。另一方面,蛋白粉营养成分单一,也不如正常食材营养均衡,并不利于健康。蛋白质完全可以通过食物摄取,除非多种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需要氨基酸配方的特殊食品。
此外,乳铁蛋白、益生菌等,也不推荐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际上也没什么帮助。
2、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支持,可以使用哪种药物预防。
包括最近脱销的“双黄连口服液”,以及之前有家长咨询过的“奥司他韦”。
双黄连口服液随意使用,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或者恶性、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奥司他韦是给流感患者使用的特效抗病毒药,使用也存在药物副作用风险,它对普通病毒感冒都没有作用,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
3、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免疫增强药没有用?
实际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这些免疫增强剂都不是给健康人群使用的。如果孩子偏食,或者胃口不好,可以找到原因,健脾胃,同时适当补充一点维生素。
特别提醒:
对儿童来说,他们的肝肾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盲目服用药物或者是保健品,可能引起过敏、中毒、性早熟等风险。
对所有人来说,目前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哪种药物或者保健品能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黑中医”?
首先,中医中药这门学科迄今为止还未找到能与公众有效对话的频道。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到《瘟疫论》《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老祖宗关于疫病的著作林林总总,然而,却始终未能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遭受诟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语言环境都与数千年前大不相同,已经理解不了古人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再加上,古人因为认知方式的感性化和思维方式的局限,难免会留下一些牵强附会的理论,让人感觉“不科学”。
对于现代人来说,科学的部分是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去验证的,但“不科学”的部分,却很容易用现有的“科学”水平来证实,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夸大其词,于是“不科学”便以偏概全地成了部分人对中医中药的全部认知。
再者,对中医中药的宣传不够科学,一些“低级红”“高级黑”论调加剧了公众的反感。
有些人也许对中医药的确抱着很大的信赖和好感,急于要为中医药发声、正名,但有些言论、宣传却明显是借着中医药的噱头在搞营销。这些为方式方法因为严重跑偏,被公众感觉“侮辱智商”。
比如,最近网上就有人发布一个信息,说半年前,就有中医预测出2020年冬至到春节前后有一场瘟疫,并强调预测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点相差4天,等等,引发网友纷纷转发。还有最近的,有自媒体说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蜂疗”,效果立竿见影,两分钟就摘掉氧气瓶,中医就是这么牛!云云。然而,事后被证实此为谣言,“蜂疗”传承人声明,是部分媒体夸大了疗效。也不排除是营销号在炒作牟利。
这种掺杂了迷信的所谓预测,以及神化、夸大中医疗效的宣传,因为明显没有科学依据,更加坐实了许多网友心中"中医就是忽悠"的印象。
还有一些人则恰巧相反,喜欢拉中医踩西医。比如作者就在网上发现这样一篇文章,通篇用中医与西医进行对比:
西医:天啦!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
中医:这是一种温病,疫毒。几千年来一直时有发生。没什么大惊小怪。
……
这种拉踩很容易为中医招黑,激发中医粉和西医粉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此次抗击新冠肺炎,自始至终都说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双方各自发挥特长,标本兼顾,治病救人。任何拉一方踩一方的做法都是荒谬的、经不起推敲的,同时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中医中药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玄学。既然是科学,那就要用科学的话语体系来和百姓对话。因此,中医中药要想重新获得百姓认可,就必须要用当下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讲道理。要把中医中药的作用原理、价值内核以科学的方式来讲述、阐释。同时,在宣传上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科学地宣传,既不能妖魔化、全盘否定,也不能掺杂迷信神化、随意夸大。而对于那些喜爱中医的人来说,也要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门学科,要做到实事求是。
如何防止中医药这门科学被“异化”甚至“妖魔化”?仅仅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表现抢眼还是不够的,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要想重新迎来春天,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