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跨过“情绪瘟疫”这道坎?

文 / 中新经纬
2020-02-12 16:10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12日电(高晓锳)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这场疫情的突然出现,悄无声息地触发了很多人的心理神经,部分网友表示自己正在遭受着“情绪瘟疫”。

中新经纬记者在多家心理问诊平台获悉,目前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患者、隔离群众和学生群体,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心理防御已成为抗击疫情的“战场”之一。在此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自我疏导,防止“情绪瘟疫”的蔓延?

“每天吓得不敢睡,怕自己发烧”

网络上,许多网友已表现出了自身对于疫情的焦虑感,“每天半夜吓得不敢睡,怕第二天起来发烧”“每天量体温许多遍”“总感觉自己要倒霉”“厌食、睡眠障碍、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社交媒体网友留言截图

身处抗疫一线的平安好医生医疗专家团成员桂红珍医生介绍,在疫情发展的当下,只和患者说“别紧张”作用不大,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药理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在对方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心理疏导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她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说。

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曾通过线上问诊找到桂红珍求助,尽管这位患者已经明显出现了新冠肺炎的症状,但“他不愿意去医院,担心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桂红珍的团队发现后,一方面联系当地医院,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了劝导。“他不上线咨询,我们就设置闹钟,提醒他上线。从道义上,和他说清楚利弊,可能会减少给其他人所带来的伤害;从心理上,则要进一步缓解他的自卑情绪。目前,这位患者已痊愈。”桂红珍说。

“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在没有拿到正规测试结果前,他是不愿意相信结果的,有‘为什么是我’的想法,这是人正常的反应,会出现自卑感。”桂红珍说:“在非常时期,人们都关在家里,随之产生的焦躁、孤独、寂寞情绪很正常,在问诊之外,也要注意对咨询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京东健康全职医生王雪林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回忆说,曾经有一个年轻女性咨询者,一个月前自武汉返乡过年,回家后一直自我隔离,在熬夜观看春晚后出现乏力、胸闷等不适,自觉不适感日益加重,整日情绪低落、惴惴不安。家人不放心带其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切均正常。但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重,以致不思饮食、无法入睡。

“我们在电话中尽量向其解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传播及发病规律,讲明其目前的症状与新冠肺炎无关,让其努力调整心理状态,但往往一提到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患者就会产生极大的抗拒和逆反心理,甚至最后直接挂掉电话。”王雪林说,对于既往有抑郁焦虑病史的咨询者,我们会尽量联系到患者的家属,通过家属的协助来缓解患者的状态,有些严重的案例,也需要及时的药物干预。

王雪林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咨询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对疾病本身的恐慌,二是对自身身体状态的疑惑、焦虑和不安。目前接触的咨询者多为中青年人居多,他们从网络获取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具有诱导性的,导致他们对疾病和疫情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他们往往只关注某一天、某一时刻获取的信息,将其放大并联系到自身,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多数咨询者,通过向其解释新冠肺炎发生发展规律,让其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后,一般都能缓解。

如何进行自我疏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说:“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叫‘疑病症’,当你总觉得自己发烧了慢慢的就真有可能发烧; 你总觉得自己会咳嗽慢慢就真的开始咳嗽,因此,我们要学会进行心理上的自我疏导。”

对此,针对疫情期间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彭凯平提出五个“要”:第一,要“说”,即表达。是指主动去联络关系或寻求帮助,亲友间可以互相支持、问候,不要凡事闷在心里。表达是心理健康重要的保障,它不仅限于言语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自我表达、写日记等来倾诉心声。第二,要“动”,包括运动、手动、心动和眼动。在心理学上,人类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激反应是行动,而后才能放松下来。因此,动是人类压力的排解方式,除了运动外,还可以通过画画(手动),冥想、瑜伽(心动),看电影、读书(眼动)、唱歌(嘴动)等方式进行解压。第三要有“幽默感”,学会笑对困难, 调侃, 解嘲,段子, 笑话都对克服焦虑有所帮助; 第四要“陪伴”,多跟亲朋通通电话沟通感情,孩子多陪陪父母。第五要“平衡”,每天不要过度关注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将浏览正负面信息的时间和数量控制在8:1的比例。心理学家发现,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感到忧虑,而是我们关于这些事情的想法让我们焦虑。

王雪林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认为,在大多情况下,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疾病认识的不充分、不完整所导致的。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新事物,科学家和医生对其认识最初也是不全面的,因此网友们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更是碎片化的,有的甚至是片面性的、诱导性的。加之大家都呆在家里,可做的事很少,每天接触的都是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比如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的增加,加之新闻报道对疫情形势的渲染,都会增加个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感。因此,在出现心理问题,进行自我安抚时,对相关信息的主动屏蔽很重要。

王雪林建议,居家隔离期间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多看一些娱乐节目或者从事一些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绘画、唱歌、烹饪、家务等等。在关注疫情信息时,也应只关注权威媒体、专家的信息,拒绝垃圾信息、诱导性信息。

“线上问诊”平台密集布局

此次疫情让问诊只能在家进行,也使得互联网问诊的方式成为受众需求。目前,已有昭阳医生(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服务平台)、安肯医疗(心理医疗管理集团)、心宁医生(精神专科医生集团)、暖心壹疗(互联网心理医院)、好心情(诊前咨询和诊后管理),鸭梨心理(中高端精神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商)、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和患者服务对接平台)、KnowYourself(泛心理学社区)等企业推出垂直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腾讯、京东、平安集团等巨头公司均开始布局起这一领域。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从医师资质来看,线上的医生都有完善的资质和认证,且60%以上是三级医院的医生。从医经验丰富;从流程上来看,由于不能够面对面交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线上比线下的问诊更为专注一些,患者提供的资料也比线下更为丰富;从就诊及时性来看,数万名医生开展线上服务,时间上更能保障患者的及时救治。

平安好医生问诊界面

基于以上,辛利军说,在疫情期间京东健康接诊的来自严重疫区的患者数据量大幅增多,疫情的爆发把原来下沉用户冲淡了,北京和武汉的问诊量一直在全国居于前两位,超过上海一些大城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线上问诊后出具的电子药方

中新经纬记者通过平安好医生平台尝试进行了一次线上问诊,在填写了大致的个人基本情况后,平台推荐了几位针对症状的主治医生,其中除了收费19.9元的医生,还有免费接诊15分钟的医生。免费接诊所等待的时间并不长,数秒后便被接诊,医生在详细询问了中新经纬记者的症状后,给出了诊断意见,同时电子药方也可以在线上直接出具,省去了去医院开药的过程。(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