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不可偏听偏信!营养科主任为你破除糖尿病谣言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
超过11%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近36%的人群已处于糖尿病前期
。
在糖尿病患病群体中,只有36.5%的人了解自身的病情,32.2%在接受治疗。可惜的是,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的人血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这和各种错误的观点脱不开关系。
P教授最近就听到不少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说法。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就是糖吃多了;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只要不吃米饭就能控制病情;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都吃粗粮;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只要吃降糖药就万事大吉…………
谣言满天飞,究竟孰真孰假?
P教授知道,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下,不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上一不小心就会走进误区。今天,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糖尿病的饮食,P教授邀请到「真相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孙建琴教授做出科学、详细的解释。
本期辟谣指导专家
孙建琴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
说法一:糖尿病与吃糖有关?
其实,「糖」的形式多种多样,统称为碳水化合物。
我们饮食中的
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
等都含有丰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分解为单糖,而多糖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
葡萄糖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如果吃太多含淀粉或糖的食物,体力运动又太少,就会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使主要作为能量底物的糖类过多剩余在体内,当胰岛素无法胜任帮助其吸收和利用时,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甚至通过肾脏滤出出现尿糖,从而引起糖尿病。
说法二:不吃或者限制吃主食即可?
有人说,只要饭吃的少,糖尿病病情既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如果米饭、馒头等主食摄入不足,身体中的总能量就无法满足体内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出现消瘦、营养不良等现象,发生低血糖。
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出现饥饿性酮症和全身免疫功能减退,引起由于主食摄入过少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
主食吃得少确实可以使血糖基本正常,但如果误认为这样就已经实现血糖控制,病情稳定,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不吃主食,但为了增加饱腹感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无糖类食物不加限制,使每天摄入的总热量远远超过自身的需要量,就会增加了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实,在主食方面,粗细粮搭配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说法三:「无糖」食品,多吃不要紧?
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物一般是指,不含蔗糖或用其他甜味剂,如木糖醇等替代的食品,这些无糖食品中所含有的甜味剂一般是低热卡或不产热卡。
但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食物归根结底仍然都是淀粉做的,这些食品吃下去在体内最终还是会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不仅如此,有时候这些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油脂,吃多了同样会造成血糖升高。
说法四:糖尿病应该以杂粮为主?
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通便的功效,但是吃太多粗粮有可能会
增加胃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
,尤其胃肠道本身有疾病的人群就更不耐受了。
另外,过多的纤维素也会影响肠道营养素的吸收,如钙元素、微量元素铁和锌等,容易引起相关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疾病,造成隐性营养不良。
一般推荐粗杂粮摄入量占主食的1/3为佳
。
说法五:用了降糖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一些糖尿病患者会认为,食物吃的多了,餐后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相互进行抵消。
实际上,
暴饮暴食会加重胰腺负担,药物服用过量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所以,不建议患者只服药而不注重饮食管理。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选措施。
说法六:胰岛素会成瘾,坚决不打?
胰岛素是人体必须的正常激素,I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够用,因此,患者刚开始可以服用能够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和增加其作用的药物,当效果不佳时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在注射胰岛素后,可使患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组织得到很好的休息,便于它更好地工作。当胰岛功能恢复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仍可继续通过饮食管理,必要时配合降糖药,发挥体内自己分泌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不会成瘾,甚至可能越打越少。
说法七:糖尿病患者要早起、加强身体锻炼?
许多糖友们每天早晨一起床或者晚上要行走1万-2万步,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运动对于糖友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运动计划也要遵循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是血糖较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可以适当活动(散步或原地踏步)30分钟。无并发症的患者每周可以有氧运动3次。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结论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
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但要根治糖尿病还未有依据可寻,切忌迷信而忽视了正规的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原则:
膳食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
这是39专家辟谣团的第8期内容,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在文章底部留言,让我们一起粉碎那些害人不浅的健康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