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心态调节
心态调节,是件模糊,细腻,容易矛盾,甚至可以说坑多的事情(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如何表达出心理斗争,以及如何自我开导,不是件容易事,感觉这是篇会让我不断更新,不断补充改进的文章。做事我们该有目标,有标准,且往往是一个结果标准来论成败。但对心态方面,我们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会更好——即这样可以,那样也行,凡事不限于只有一个选项结果,要多个选项。各种现状,尽量接受。坦然接受现状后,自己的脚才不会悬在半空胡乱挣扎。才能从切实可控的现状,进行一步步改变。比如,对失眠,状态好些时可尝试心理调节,也可用药,起码都是有可行处理方案。睡不着时,有困意就睡,无困意也可散步放松当休息。
我先澄清一下,十几年前,我用这些方法,大概两周,是首次不用药突破能入睡,并非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在当时,对我来说已是天大的高兴!是零到一的突破!证明方法对头,有效。毕竟失眠三年了,“情绪记忆”(概念来自于文章“失眠改善原理”)有多深不好度量。究竟具体用了多久时间完全恢复,记不清了,毕竟太久了。一两个月?应该最多不超三个月。坚持下去会越来越好!那时也没人告诉我多久能完全好,或许这算个好事,因为我就不会去惦记多久能完全好。只要比以前好,或这些措施让我比以前好受些,就够了。所以,一些有突破的网友或许期望半个月,一个月就完全恢复成以前样子——不用做那么多努力,倒头就睡。有着这样的期望,平时每天都会想想今天是不是好些了,退步些了,反而增加了负担。接受现状,接纳恢复的每个过程,把每个阶段当正常,甘愿带着症状去工作生活。接受一直这样下去也可以。慢慢真正放开了,会恢复得更好更快!把关注点,精力放到工作生活中,多肯定自己。也不用担心这些方法只是骗你接受现状,实际并没大改变。我就是例子,现在就是跟正常一样,不用刻意“努力”,到点自然睡,早睡晚睡都入睡快,想睡多些少些都可以。且掌握方法后,很难再陷入失眠,遇到非常生气事、伤心事,熬夜头累,也顶多一两天受干扰,很快能调整好。
讲完期望,再设身处地想想你们目前感受,我非常能理解。假如说失眠按数量等级来划分,10级最严重。那我以前起码有8级,现在是0级,假如让我重回到8级状态,让我重新走出来,我仍然不轻松!尽管我总结出这么多方法,也成功实践过。为什么?调整心态,改善失眠,不是方法对头,一次凑效的,因为有“情绪记忆”的存在!方法对了,只是不让“情绪记忆”继续往恶化方向去加深;走了正确方向,仍然要经历不断自我斗争,自我安慰,激励,有泄气时候,又不断振作起来坚持,有足够耐心,陪着“情绪记忆”慢慢淡化,慢慢变好的过程。就像最日常的大家都能体会的——懂了情绪调节方法,仍然会生气,伤心,仍得花时间慢慢恢复心情。陷入失眠很容易,走出不容易,要足够耐心和正确方法。
下面,对一些具体情形说一说。
1. 接受最坏情况。反正已经失眠那么久,最坏情况就是整夜没睡嘛,或是又吃回安眠药而已嘛。这已经是零点,最差就这样而已,只要能入睡,睡多久,都是进步。与其又睡不着,又焦虑恐慌,倒不如转移下注意力,少些焦虑。按既定的措施,睡不着就起来缓慢散步默念,或低音量听小提琴音乐。(原理可以看看,好文摘选中的“解决烦恼的魔术公式”)
2. 两手准备,多个选项。以心理调节为主,吃安眠药作为保底措施——晚上睡不着时,起来缓慢散步或听小提琴音乐,到了极限时间点仍心慌焦虑,适当吃药。有了保底措施,就会少了很多焦虑顾虑。随着时间逼近极限时间,不会那么越来越慌,担心快到点了还睡不着。因为即使到点仍没想睡,已经有保底的可睡可终止焦虑的方案。前面散步默念的过程仍具有意义作用,因为比躺着要缓解焦虑。恢复过程,药不是不吃就一定好,必要吃的时候还是要吃。药物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到了极限时间点,又不吃药,恐慌焦虑着到天亮,反而不好,越焦虑越加深。有网友以为,首次突破不用药能入睡后,好转不吃药一段时间,又出现反复,或者说本来就没完全恢复,晚上到了极限点,仍抗拒吃药,以为吃了,前面的努力就清零得重新开始了,不是这样的。吃药也好,心理调节也好,目标是减少焦虑。不管恢复到哪个阶段,到了极限点,该吃药仍可适当吃。等稳定些再逐渐减量、拉长间隔时间,稳扎稳打,最终达到戒药,不能操之过急。
3. 真正把缓慢散步默念,当成是种休息,仅次于睡觉的休息。不要把散步当成是为了入睡,这样会急,会想着怎么还没想睡。要不,容易认为散步对入睡没作用而否定,放弃这方式。两者不是因果关系,是并列的休息方式的关系。这样想可以有更多耐心放松去散步。睡觉和缓慢散步默念是两种不同方式的休息,缓慢散步默念是恢复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休息替代方式。想睡再睡,不想睡就缓慢散步默念进行放松。不是为了走路而走路,重在默念,感受放松,我有时半咪着眼,缓慢一步一步走,有时停下来,总之随着放松的感觉走。我甚至偶尔会站着睡着,倒下那瞬间突然惊醒(不建议这样,那么困了还不去躺床,注意安全,说这个只是想说这样散步其实不累,有休息的感觉。只有走了三个钟以上才会稍微觉得有些累)。散步到有困意或快到极限时间点之前,默念往往就剩下时不时来一下的“放松放松”(因为这个既简单又是合适的暗示意义),那时没默念也没关系,主要感受放松。
4. 对各个阶段的各种状态,应尽量接纳;而不是压制、排斥、试图改变。“对对对,就这样”,“放松放松”默念不需太频繁,空闲时,时不时提醒一下就好。
(1)默念的误区——强迫症似的用频繁默念去压制焦虑。重点也不在于是否频繁,在于是否感觉像强迫症的被动似的频繁,如果有,检查自己是不是想用默念来压制,适当减少频率。如果是感觉是自己掌控的提醒,频率稍快些、稍慢些都影响不大。出现焦虑,心慌时,按既定措施,起床,缓慢散步,时不时默念一下就好。不要试图用频繁的默念,去压制、消除焦虑。焦虑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产物”,也当是正常的,接纳它。时不时默念“对对对,就这样”“放松放松”提醒一下就好。但如果,不接纳焦虑,迫切想消除它,频繁默念,以为能达到消除效果,那可能进入自我较劲的思想斗争中,特别是有强迫症的人,很可能越频繁默念,越紧张焦虑。因为没有真正从内心尝试接纳,而是想通过默念去消除焦虑。其实,心慌焦虑时,只要起来散步,焦虑就缓解了不少,但不是完全消除,越接纳,焦虑就进一步缓解;越想压制,焦虑反而容易加强。延伸下,强迫症的心理疏导用时不时默念“对对对,就这样”,“放松放松”也可以缓解,比如刚出门老担心没锁门,拉链有没有拉等,其实自己也知道经常是自己虐自己。只是不去反复检查就不爽。此时告诉自己多次证明有检查过的,用默念来暗示自己接纳这种强迫症现象,暗示放松,缓解紧张焦虑。另外提醒下,默念的词句,尽量用正面的、肯定的词句,而不是用负面的、否定的词句。比如,“别紧张”,“我不焦虑”,这些默念就不好,反而是越默念越提醒自己“紧张”,“焦虑”,改成用“放松放松”,“对对对,就这样”会好很多。想了解这样用词原理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下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粉红色的大象。
(2)又举个例子——胡思乱想。思想不断冒出来正常,接纳它;不去“接招”,不主动去进一步去想事情就好。但往往之所以自己也想进一步去想,是因为觉得事情很重要,得分析解决。认真领会过我文章“在平凡生活中找肯定”的朋友应该能理解,在一天的分段生活中,在睡前这个休息阶段,“主目标”是休息放松。所以,再重要的事情,应该是明天安排一段时间仔细去分析,而不是睡前胡乱去想。能想到这一点时,心会放下很多,因为并没有放弃处理这“重要事”,而是另安排时间。时不时的默念“对对对,就这样”,“放松放松”,就是提醒自己,现阶段这样放松就对了。不断出现各种念头,属于正常现象,不用试图去改变,越叫自己不想就越会去想。不管出现多少念头,只是时不时默念,不主动进一步去想事情,顺其自然,就由着它,不企图压制,念头往往是有个开头,慢慢就减弱,成了有头没尾的“事情”,然后就放下、消失了。而又出现下一个念头,又同样处理。慢慢地,念头越来越少,思想随着时不时默念提醒,心情也趋于平静。这种现象打个比方,思想念头就像是时不时抛来而又避免不了的球,如果你也接招,去拍它,那会越拍越起劲,且球越抛越多,直到精疲力尽;但如果不接招,由着它,那球的反弹会越弹越矮,直到停止。抛来的球也越来越少。
5.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但不是数时间多久恢复。不要去想何时是终点(完全恢复),只关注过程,只要在过程中,我做的这些措施比不做要舒服些、改善些,就够了。只是特定情形做既定措施——默念、缓慢散步或听小提琴音乐,顺其自然,慢慢好转。默念不是强制任务,也不是作为压制工具,只是个轻松的暗示提醒。累了,懒了,可听小提琴音乐来替代默念。我用了很多时间来听小提琴音乐,自习课时,工作时,散步时等。散步,听小提琴音乐,这两个是我做得最多的事,几乎充满我的空闲时间和睡不着时调节时间。周末戴着耳机散步(正常的走法)走了很多大街小巷。因为我感受到这样做会让我舒服,平静,转移注意力,缓和心情。长期慢慢地帮我缓和“情绪记忆”。
@失眠@失眠温情@一起失眠@深夜两点失眠人@我的失眠物语@睡眠之陆@睡眠大侠@睡眠困难户3@睡眠与精神心理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