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睡着了,就我又失眠了5555……

文 / BioKiwi
2019-03-05 09:18

漫漫长夜,在床上辗转反侧。

不管怎么闭上眼睛,就是毫无睡意。

你已经数了不知道多少只羊,多的你这辈子都吃不完了。

你被一分一秒的时间折磨得要疯了,心里不断算着已经过了多久,自己还能睡多久。

▲ 睡不着!睡不着!(图源:unsplash)

天啊!为什么我又失眠了!

根据《2017中国人睡眠白皮书》展示,2017年中国失眠人群高达23.58%,而且13~35岁的年轻人们失眠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

▲ 以前是上了年纪睡不着,现在即使没上年纪,也睡不着(图源:华米科技)

那到底怎么样才算失眠症?有什么因素导致了失眠吗?今晚可能又睡不着了的你,还能“抢救”吗?

首先,什么是失眠?简单来讲就是睡不着,但是具体的症状的分类其实还很复杂,虽然这些分类对于治疗其实没有很大的意义:

分类依据有失眠的状态(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早醒),失眠的时间(依照一个月为界划分急性或者慢性失眠),失眠的原因(继发性和原发性,即是否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等等。

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对失眠的诊断有一个定义,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对号入座(信息来源:DSM-5)

从这个标准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失眠这样的一种精神疾病,人们很难去界定,只能说:在一段时间,在本来你可以睡着的舒适环境中,你睡不着,那么你失眠了。

但是,这样一个大家普遍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疾病,它的病因的研究却是困难重重。

多种多样的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也可能是遗传,又或者是饮食不对,都可能导致失眠,而这些不同原因导致的失眠,它们的机制又不完全一样,然后由于样本总是太少做出来的结果又无法重复……

科学家:md这研究老子做不下去了!

不过目前能确定的是,失眠显然是一个和神经以及激素调节相关的问题。而样本太少的问题也在逐渐在数据的不断收集下得到了解决,发现了一些相关的基因

有研究者利用11万人的睡眠质量数据,分成两组,分别是“经常睡不着”的实验组,以及“睡眠没什么问题”的对照组。

再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来找与失眠相关的基因,简单讲就类似“找茬”的游戏,找这两组人的基因组中可能不一样,同时同组的人一样的基因。

和“找茬”不同的是,这是要找十几万人,每个人有30亿个碱基的“超大型找茬”游戏,而且相比之下各种方法也复杂得多

▲ GWAS的“找茬”可比这种复杂多了(图源:最强大脑)

经过这一番“找茬”之后,研究者找到了包括MEIS1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而这个MEIS1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和睡眠时肢体的运动(比如你睡着突然抖腿之类的)相关。

而这个基因的表达还会影响其他基因,也会影响神经发育。此外,这些基因或多或少的,还与焦虑、抑郁症等症状相关联。

而这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基因相关研究的方向。

▲ 7个和失眠相关的基因(图源:Hammerschlag A R)

而具体到生理上的表现来看,可以发现,失眠的人会有一段“过度兴奋”(hyperarousal)的状态。

这个过度兴奋不是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意思,而是说你虽然很想睡,但是你的身体太“兴奋”了,弄得你睡不着。

具体来说比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一路径的激素会引起兴奋)更加活跃、神经系统活跃导致的心跳加快、身体代谢加快、体温升高(比如越睡不着感觉越热?)等等。

▲ 身体太“兴奋”的一些表现(图源:Morin C M,2015)

而从神经系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人神经系统中睡眠的控制其实是由几类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就好像下面这张图一样,有一类“橙色”神经元会促进你的苏醒,而对应的有一类“黄色”神经元会促进你的睡眠,另外还有一类“蓝色”的神经元起着调节的作用。

这就好像一个开关,几类神经元的互相促进与抑制,影响着你的清醒与否,我们称之为触发开关模型(flip-flop switch model)

▲ 触发开关模型示意图,绿色箭头代表促进,而红线代表抑制(图源:Morin C M,2015)

这样的开关能在你清醒和睡着之间快速的切换,而如果由于不稳定的情绪的冲击(情绪低落、压力等等),或者其他的影响因素,使它们的调节出现问题,那么相应的会导致睡眠的失调。

同时,大脑中的激素和神经递质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人们在进行药物治疗的主要依据(之后会再简单给大家介绍的)。

在睡眠调节过程在,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类重要的调节物质,它能抑制神经,具体来说是抑制唤醒系统(刚刚说的“橙色”神经元),来使你进入睡眠。

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GABA含量更少,而这可能导致“橙色”神经元没能被抑制,那么就更难入睡了。

另外一种在松果体分泌的激素,褪黑素(hormone melatonin),是一种在夜间分泌的物质,参与了生物钟的调节。它的出现也可以诱导睡眠。

还有一些在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会促进脑干和各个脑区的兴奋,这些过量的分泌也会导致失眠。

▲ 具体的激素和神经递质调节过程,提供给感兴趣的读者探究(图源:Morin C M,2015)

可以看到睡眠的几个关键机制均已有所研究,那么有没有一些以此设计的治疗方法呢?

其实最正确的方案是咨询专业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相关的医生,他们相比能针对性地提供解答。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治疗方法:

而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的和非药物的。

非药物的治疗其实就是心理治疗,一方面失眠和抑郁症、焦虑等心理疾病息息相关,抑郁或者焦虑解除了,失眠的症状可能也就随之解决;另一方面进行心理上的干预,也可能有助于失眠问题的解决。

▲ 用谈话的方式,这就叫话疗!(笑)开个玩笑(图源:赵本山小品)

而药物相关的治疗方式,很多非处方药(OTC)或者保健品就和我们刚刚提过的激素相关了,比如GABA的降低可以利用抗组胺类药物来避免,而褪黑素也有相关的褪黑素补剂来提供帮助。

这些药物虽然是非处方,但是用量过多也还是会导致一定的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按照正规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使用!

至于处方药,针对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短期使用,有的是长期使用,虽然有助于你入睡,但也可能导致你第二天精神不佳,这些更是要在医生的安排下使用了。

▲ 加拿大某品牌的褪黑素(我们不是广告!不是广告!图源网络)

可以看到有关失眠的研究愈发的完善,相关的一些治疗也逐步成熟,但是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放松,不要让压力过大损坏了你的“睡眠开关”,要是关不上了,你可就又要失眠啦!

参考资料:

  • 华米科技《2017中国人睡眠白皮书》:失眠人群加速年轻化 -中国日报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 朱哲生, 陸悌. 失眠之最新概況[J]. 2011.

  • Morin C M, Drake C L, Harvey A G, et al. Insomnia disorder[J].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5, 1: 15026.

  • Hammerschlag A R, Stringer S, De Leeuw C A,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insomnia complaints identifies risk genes and genetic overlap with psychiatric and metabolic traits[J]. Nature genetics, 2017, 49(11): 1584.

  • Insomnia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