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拔罐哪里有奇效,头痛按摩哪个穴位,所有急救都掐人中吗?

文 / 错失健康最可惜
2020-11-12 10:08

8. 大椎 (GV 14)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71)。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③癫狂痫,小儿惊风;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体会】向上斜刺0.5~1寸。大椎是个很著名的穴位,武侠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大椎最常用的就是退热,感冒发热时大椎大多有发凉的感觉,可以拔火罐去寒气。如果发热明显,可以在大椎穴点刺放血拔罐。大椎是“诸阳会”,是颈椎和胸椎交界的地方,颈椎病是其最常使用的作用之一。大椎穴相比较其他颈椎来说,更加稳定,不容易发生关节紊乱,但是一旦出现了就很难让其复位。大学时候有段时间,我的颈椎就出了问题,大椎那个地方始终不舒服,同学帮我摸了摸,说是大椎歪了,但是就是板不回去,我又找了好几个专家看,还是没有板正,后来只能每天按一按,过了一个多月才好。大椎还是治疗癫狂痫和小儿惊风必选的穴位,如果发作时,可以使劲按压大椎。像痤疮、荨麻疹等皮肤病,都认为是肺胃有热,也可以在大椎处刺络放血。

图2-71

9. 哑门 (GV 15)

【定位】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0.5寸(见图2-71)。

【主治】①暴瘖,舌缓不语;②中风,癫狂痫,癔病;③头重,头痛,颈项强急。

【体会】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哑门和风府的刺法一样,可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科班出身,没有人手把手教怎么扎的,很少人会去碰这两个穴位。哑门穴在文革期间据说大力提倡学习中医药的时候,曾经推广用这个穴位来治疗聋哑病人,据说效果明显,但是出事的也不少。这两个穴位轻易不要用它。

10. 风府 (GV 16)

【定位】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1寸(见图2-71)。

【主治】①中风,癫狂痫,癔病;②眩晕,头痛,颈项强痛;③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

【体会】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相比较哑门穴,风府穴的治疗范围更广,因为,很多经脉是从风府穴进入颅内。而邪气也有可能从风府穴路入脑。“风府”顾名思义,风邪之所聚,所以外感风邪引起头痛的,除了扎风池外,还可以用风府穴。风府穴斜向下刺,,成年人一寸之内一般问题不大。当然我还是很谨慎,一般不是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不会取风府穴。

11. 百会 (GV 20)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见图2-72)。

【主治】①中风,痴呆,癫狂痫,癔病,瘈疭;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③惊悸,失眠,健忘;④脱肛,阴挺,腹泻。

【体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百会穴估计大家都听说了,它是人体最高点,气功学上要求站桩或者打坐时是“虚灵顶劲”,这“顶”字就是用在百会穴上,让百会穴向上顶起来,这样,整个人是放松的,但又不懈怠。好多人初期打坐时,坐着坐着就打瞌睡了,那就是因为腰也塌下去了,百会穴也没有顶起来,人就松懈了。所以无论打坐还是站桩,都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感知自己的姿势,及时纠正和调整。我经常用百会穴来治疗老年痴呆、失眠健忘,一般是和它相邻的四神聪穴交替使用,这是必取的穴位,可以提神醒脑,开窍醒神。还有百会穴可以升举阳气,用于治疗脱肛腹泻、子宫脱垂等,作用类似于中药当中的补中益气丸,不过多数是用艾灸的方法,由于头顶有头发,艾灸不是特别方便,我也经常用针刺,疗效尚可。

图2-72

12. 上星 (GV 23)

【定位】囟会穴前1寸;或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1寸(见图2-73)。

【主治】①头痛,目痛,鼻渊,鼻衄;②热病,疟疾;③癫狂。

【体会】平刺0.5~0.8寸。上星穴我一般只用来治疗头痛和鼻炎,而头痛也是局部取穴,治疗前额痛和巅顶痛,不用于偏头痛。治疗鼻炎时和通天穴交替使用。过敏性鼻炎是个很难治疗的疾病,而现在空气环境比较恶劣,这类病人急剧增多,我习惯的取穴是,迎香和上迎香,通天和上星,这4个穴位为主穴。一般扎上后很快鼻子就通气了。但是想要以后都不犯,还要加上中药、三伏贴等整体治疗。曾经治疗一个本院同事的孩子,13岁就诊时已经得了过敏性鼻炎好几年了,每次季节转换时都会发作,每天一盒纸巾。就是通过我的针灸中药治疗,一周就好了,然后让他每年贴三伏贴,第二年明显减轻,第三年就没有再发作。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在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攻读硕士,依然还记得我这个十年前给他治鼻炎的医生。

图2-73

13.印堂 (GV 29)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见图2-74)。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体会】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印堂穴在有的书上认为它是“上丹田”,针刺时平刺是向下,常用于治疗头痛,尤其是前额痛,以及鼻窦炎引起的头痛。我经常用它是治疗失眠,这还是上大学时候针灸治疗学的老师教给我们的,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让针下的位置有一种沉紧感,让患者整个前额有一种沉重感,在临床上已用二十年,效果都非常好。

图2-74

14. 水沟 (GV 26)(人中 Rénzhōng)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见图2-74)。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癔病,癫狂痫,急慢惊风;②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③闪挫腰痛。

【体会】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为急救要穴之一。水沟又叫人中,这是个家喻户晓的穴位,哪怕是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晕倒掐人中,中暑掐人中,昏迷掐人中,癫痫掐人中。只要是意识不清都可以掐人中。那么掐人中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意识,因为人中的刺激量很大,也就是掐上去很痛,由于“痛”患者有反应而苏醒。所以人中虽然是急救要穴,但并不是所有的急救都可以使用的。比如心梗,患者 而是掐内关,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脏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