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假感冒”骗了?男子发烧病情危重,家中鼠灾惹来致命出血热
每年4-5月,是老鼠繁殖的高峰期,传播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4月22日,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收治两例接触鼠类后出现发热、头痛的患者。
他们起初都误以为是感冒,自行用药后却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均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家住浏阳市的黄先生(化名)一个星期前出现了发烧、头痛、咽痛等不适症状。
起初他以为自己患上了感冒,自行在药店买了一些感冒药服用,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还伴随出现了肌肉酸痛症状,这才到医院就诊。
入院时,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徐术根发现,除了发热(体温高达39度以上)以外,黄先生血压很低,已处于休克状态,不太符合一般感冒的病情。
在予以完善血液生化检查后,显示黄先生的血小板为只有41×109/L(正常值是100-300×109/L)。
同时肾功能已经出现损害,尿蛋白阳性,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筛查阳性。
结合患者的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考虑为“流行性出血热”。
由于患者血压不稳定,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病情危重,被立即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予以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
经抢救后,患者血压逐渐稳定,体温正常,肾功能也在恢复当中,目前已经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无独有偶,黄先生入院的当天晚上,由跳马镇卫生院转诊来的李先生(化名)也同样因“感冒”五天,反复发热、尿少、腰痛、颜面发红等症状入院。
经过急诊科检查也被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
经过纠正休克、保护肾功能、预防出血、抗感染等积极抢救,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面对病情,两位患者的家人表示迷惑不解,家中虽然有老鼠出没的痕迹,但平常家里都很注意卫生,也没跟老鼠直接接触过,为什么会感染上“流行性出血热”呢?
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徐术根医生解释,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亦称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流行性出血有哪些传播途径?一、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
二、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被鼠类咬伤,或者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导致感染。
四、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像这两位患者家中均有老鼠频繁出没,老鼠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传播。
或者是进食了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致病的可能性大。
因此,灭鼠控鼠是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之策。
徐术根医生提醒,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1-2周,早期主要为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有些病例极易诊断为“感冒”,因此容易延误病情。
但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有着相对的特异性,全身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非常明显。
其次有毛细血管损害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怎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市民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时应注意做到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及就近治疗。
医院急诊科每年都会收治数例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由于此病早期症状与一般的“感冒”不易鉴别,因此容易被延误治疗。
当出现发热持续,无法缓解或者用药后症状反复,伴随有全身肌肉疼痛、腰痛、少尿等症状,市民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编辑Max。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 郭萃蓉 符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