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睡前喝水,降低血液粘稠,不能减少夜间血栓的发生率?
有人为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每天晚上喝一大杯水。但喝完水之后,晚上总要起夜排尿,影响睡眠,可是又不敢不喝,特别苦恼。其实没有必要睡前喝那么多的水,因为睡前喝水,虽然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但并不能减少夜间血栓的发生率。
一、人在睡觉时会丢失水分
人在睡觉的时候,通过呼吸、排汗,还有形成的尿液,会损失身体中的水分。以8小时睡眠时间计算,人体大约会损失500 ml左右的水分。有人认为,损失水分就会使血液浓缩,变得更加粘稠,就会导致血栓的形成。所以要在睡前喝水,把失去的水提前补充好,就可以预防血栓了。
但实际上,人在睡眠时所失去的水分,对血液粘稠度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人体的60%是水分,一个120斤的成年人,身体有72斤的水。大多数的水并不在血液中,而是存在各组织之中。人在睡眠时大约会损失1斤左右的水,是血液与各组织共同损失的水量,对血液影响非常小,并不会使血液严重浓缩。
二、血液粘稠度与血栓关系不大
在相关的研究中,血液粘稠度并不是引起血栓的主要因素。健康人即使十分干渴,甚至处于脱水的状态下,血管中的血液仍然会正常流动,并不会产生血栓。引起血栓的原因,是动脉中发生了粥样硬化,硬化斑块持续增长堵塞了血管;或是硬化斑块表面发生破溃,诱使血小板聚集,才会导致血栓的形成。
心肌梗死、脑梗塞容易在夜间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血压的变化。人体在夜间血压会下降,清晨时又会骤升,容易诱使动脉血管痉挛,进而导致斑块破溃,形成血栓,与血液的粘稠度没有关系。
三、如何才能预防血栓发生
预防血栓发生,就是要想办法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破溃。斑块的进展由多种因素作用,造成动脉内膜损伤的结果,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因素。所以要阻止斑块进展,就需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对慢性病进行控制。把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
对血脂的控制,依据不同风险制定不同目标。对只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但没有发作过脑梗塞、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的病人,须把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 mmol/L;已经发作过上述疾病的人预防复发,要把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风险性极危重的人,可以把LDL-C控制在1.4 mmol/L以下。
想要阻止斑块的破溃,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基础,比如说饮食上要少盐低脂,少吃糖,多运动。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在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对斑块本身进行“加固”,使斑块密度增大,体积缩小,变得不易破溃。
对于斑块破溃风险高的人,还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比如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这样在斑块破溃的时候,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形成。但在用药之前,需要经医生评估,确定服药获益大于风险时才可服用。
总结一下,睡前喝水并不能产生预防血栓的作用。而且喝水过多会导致频繁起床排尿,影响睡眠。而睡眠不好会导致血压升高,反而会加大血栓发生的风险。所以睡前不必特意去多喝水,不渴可以不喝。平时注意控制好“三高”,保持规律服药才是预防血栓的正确方式。
编排:Yin | 校对: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