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0瑜伽故事|从每天7、8粒药,到停药,有情绪问题的她重生了,瑜伽功不可没!

文 / 穿品如衣服的麻瓜洋
2022-03-07 09:39

瑜伽读书笔记|瑜伽培训笔记|瑜伽练习感悟|瑜伽人的故事|瑜伽与生活

(这是一个讲述瑜伽人故事的栏目,主角就是你我他。倘若这个故事能撩拨到您的心弦,哪怕只有一霎那,足矣!)

2016年律师资格考试结束后,一心崩溃了,责怪自己连本专业都做不好,头脑中甚至冒出轻生的念头。找医生咨询后,她才知道自己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而这个疾病其实在她更小的时候就有苗头,只是当时并没有在意。

她回忆说,从初三开始她会焦虑,逐渐发展成注意力不集中,再后来情绪会有波动,不愿意和人交流。直到律师资格考试,像个定时炸弹,在引爆的瞬间,一切症状随之显现。

面对这些症状,服药治疗是必须的,也是当下最为主流的治疗方式。其实,还可以搭配心理咨询或运动、瑜伽等辅助治疗方式。一心是那种很有探索精神的人,她愿意把自己当成实验品,而她尝试的方式就是瑜伽。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一心已经基本治愈了自己,从最初每天要吃7、8粒药,遵循医嘱慢慢减,到如今无需依靠药物,只靠规律的瑜伽练习,她就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前几天练完瑜伽,她就静静地看着太阳升起,内心没有什么形容此情此景的语言,就觉得一切挺好的,这又是很好的一天。

“瑜伽可能是我一辈子都会做的事情,它算是我的生命支柱。”这是一心对瑜伽发自肺腑的感言。

推荐瑜伽给病友,但反馈不佳

当一心从规律的瑜伽练习中获益后,她会把瑜伽和相关文章推荐在病友群里,希望带领更多病友获得更好的状态,但反馈却寥寥无几。“生病的人很容易活在脑子的世界里,跟身体失联很久之后,他们觉得每天都很疲惫。那种疲惫不是因为身体疲惫,而是脑子想太多。推荐他们练习瑜伽,让他们做出改变,还挺难的,真的是看缘分了。”

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虑,更多病友会依赖药物治疗。一心说,她看到有吃药十几年的病友,从吃一颗药增加到吃10颗,越吃越多。很多时候,他们会一如既往地顺着情绪走,长此以往,100颗药也许都压不住那些情绪,只会让他们越来越产生耐药性。“通过规律地练习瑜伽逐渐把整个身体调整好,虽然这个过程有点漫长,但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丢掉对药物的依赖。”

初中时,一旦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好,一心会选择一些方式调节。起初,她会闷头想,但发现越想越糟糕,之后会看电视剧,让自己的思维随着电视剧走,思维是放空的,情绪好像就被放在一边了。

从大学开始,她会选择运动的方式,包括健身房跳操、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她觉得这样做有好处,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她有时会运动过度。“我做事情有一种完美主义倾向,若是运动一小时,我不会加时间,但我会加强度,比如跑步时把速度加上去,强度大了就累了,但那种累的状态并不舒服。”

一心跑步的初衷是为了平缓自己的情绪,但运动过度时,疲惫会让她产生另一种情绪,依旧无法让自己达到舒适的状态。直到规律地练习瑜伽,她好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让她能找到平衡的世界。

“瑜伽教会我要在动和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动是指练习中要呼吸,但其实呼吸是一个静下来的过程。虽然外在在动,但是呼吸让内在安静下来。不像跑步或游泳,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呼吸都是急促的,都是为了让整个人往前冲。瑜伽的体式练习是在当下扎根,能让人感受到稳定。

坎坷的瑜伽之路

提到自己的瑜伽之路,一心的第一反应是太坎坷了,她形容是一路过关斩将。尽管现在体式没有练得很好,但她从瑜伽里面收获的东西,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形容的。

第一次接触瑜伽是在初一,她在天地音乐买了一盘瑜伽音乐和带体式的小册子,之后自己在床上凹了造型,她发现自己很喜欢那个音乐。到了高中,她会在健身房跟着教练做体式;到了大学,她买了一本瑜伽书,独自在宿舍楼的天台上凹体式。也许,瑜伽与她有缘,她能看懂书上的描述,做体式时很有感觉。

大学的法律专业不是她的所爱,她本想学个瑜伽教培班,从此做一名瑜伽老师,但这个想法没能得到父母的赞同和支持。她与瑜伽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地牵连着,跟着视频练习是一种常态。

那几年,她尝试了很多瑜伽流派,没有老师线下指导,她形容自己练得伤痕累累。直到她有了赚钱的本事,在业余时间,终于可以去线下瑜伽馆学习阿斯汤加瑜伽,并每年参加工作坊进行专业的瑜伽培训。

一心属于力量比较差的女生,手臂没力,肩膀没力,身体该发力的位置,她似乎很难找到感觉。有段时间,她觉得线下老师对基础体式的调整并不到位,反而让她做一些高难度的体式,比如站立轮式,她就有点心里打鼓,快放弃阿汤了。

这时,她听说了一位来自烟台的老师,叫大树,打算死马当活马医,再去尝试一下。大树老师很重视呼吸的教学,按照他的呼吸方法,一心觉得周身顺畅,也不强迫自己体式非要到哪里了,相反,她感觉后背和腋下更有力气了。

以前练习时,老师一旦让一心用力,她会收紧全身所有的肌肉,瞬间就失去了呼吸,力气也随之消失,这就像一个死循环。尽管老师会强调顺畅呼吸,配合呼吸,但没有明确的路线,身体在发力时很容易卡住。

而大树老师会详细地描述出身体呼吸的路径,这让她很有方向感。“大树老师讲的呼吸其实是道家小周天的呼吸路线,吸气从鼻孔,然后走后背,从脊柱到骨盆再到脚后跟,呼气从脚内侧或从骨盆往上到鼻腔。”

在这个呼吸路线的指引下,一心意识到无论身体摆在哪个位置,呼吸的路线都是明确的,就算她呼吸不到老师说的位置,她的意念可以到,之后她的身体好像就能放松了。

就这样,她的阿汤之旅又能继续前行了,也让她更加热爱阿汤那一成不变的体式序列。如今,练习与不练习的日子,她的状态完全不同。“早上练习的日子,我觉得我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害怕。若是偷懒没练习或没练完,我会感觉哪里都不对,好像缺了点什么。”

在她眼中,阿汤练习跟生活中的24小时很像,有挑战的时候,也有放松的时候,有需要坚持的时候,也有需要顺畅呼吸的时候。每次练习时,身体和情绪都有不同的变化,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都不同一样。

她的感受也愈加向内探索。“练习中,我也会有情绪,觉得无聊不想练,或者有焦虑感,我越来越能觉察到我的念头在走神。只要念头一走神,呼吸就会掉,呼吸一掉,身体就冷了,接着动作就做不起来了。很多人说阿汤是动态的冥想,在我看来真是如此。”

规律的阿汤练习让一心养成了自律和早起的习惯,在饮食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如今,她是个完全的素食者,把咖啡也慢慢戒掉了。这些改变并非刻意为之,更像是瑜伽练习中,她主动做出的一些新选择。“饮食中拿掉一些刺激物,我感觉这个世界在我面前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状态,我的呼吸好顺畅,我的身体很轻盈,整个人都是焕然一新的。”

经过培训,一心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阿汤练习方法。无论是练习的状态,还是练习的频次,她都可以更好地掌控着节奏,享受着练习过程,滋养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我觉得练习瑜伽,通过呼吸,和身体的小宇宙连接,就可以链接到外面的大世界,就有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练习时完全放空,就能融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分别心。这种融入让我感觉敞开了似的。”

采访手记:

一心是我的瑜伽网友,通过她的微信申请后,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她无意说了那句,“瑜伽可能是我一辈子都会做的事情,它算是我的生命支柱。”一下子吸引了我的关注。直觉告诉我,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因为我纵然热爱瑜伽,坚持一辈子或生命支柱如此高的评价,我不敢轻易说出口。她一定是经历过什么,才会说得如此笃定。

跟一心的聊天很轻松,信息量真的很大,让我惊讶的是,她讲话很清晰,有条理,个人感受部分十分精彩,很多句子我可以直接放在文章中引用。她表示,对瑜伽的描述她都是发自肺腑的。我想这一切也许跟她学法律的背景有关,尽管现在的她已经转行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段话,大意是我们每一段人生经历其实都会给我们的样子打下烙印,就像一心曾经因为法律考试没过而崩溃,可她不曾想过的是,那几年的学习也许不能仅用一张证书来证明,她会有意外的收获,只是不知何时会显现。在我眼中,她的这种条理性就来自过往法律的学习。

我很喜欢她的瑜伽故事,相当励志,本身都透着各种起承转合。我也很感谢她关于素食的分享,让我对素食与蛋白质的摄取有了新的认知。不知我这个鱼素者会不会哪天也变成全素者,这件事身边人是很难理解的,以我的个性,我不太会在乎,只要我能感受到好处,就可以了。有时,我会比较任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为有情绪管理问题的病人,瑜伽带给她的变化以及她想分享这些给病友,却发现几乎很难影响到大家。对此,她有点无力。不过,有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她可以发给病友们,若是有缘之人,自会被触动,而且那些她尚未知晓的、散落在天涯各处的病友,若是看到这篇文章,也能有所启示。这样的能量传播,是很强大和深远的。

希望一心今后能用更多方式把自己对瑜伽的感想表达出来,无论是写自己的故事,还是跟我分享她的故事,我觉得收获很多,我相信这些内容也会给在迷雾中的人群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做100个瑜伽人的故事,性别、年龄、背景均不设限。只要您有瑜伽故事,我就能讲得“有趣”,欢迎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