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

文 / 家庭中医药
2021-11-16 18:55

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水冻地坼,万物蛰藏。人体在冬天的时候阳气内敛,阴气在外,因此要早卧晚起,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再出门。这就教给我们一条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闭藏”。其实,冬季养生的最高纲领是养精蓄锐、蓄势储能,以待来年。若冬季养生得当,那么体质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要是调摄失宜、劳力过度就会伤及元气、种下病根,因此冬季养生十分重要。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冬季养生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动静结合,修身养性

古人养生讲究“冬禅”,意思是进入冬季就要像“禅修”一样,宁心静气,保精守神。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似乎很难做到心静如水。可是进入冬季,阳气收敛,万物闭藏,人体也要顺应四时,减少户外活动,收敛浮躁的心情,这样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何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呢?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就曾谈到自己的养生心得,他说:“一年四季从不停歇的漫步和整日手不释卷的阅读是我养生的两大法门,这一动一静两种养生方法就像人的双手一样不离左右。”任老推崇阅读,他说:“正是因为心无杂念、淡泊名利,人才能集中意念潜心阅读,也正是阅读时的这份宁静,才能使人心境平和、修身养性。”阅读和散步这两大法宝伴随任老终身,所以在他年老之时仍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楚,日诊几十余病人而不觉劳累。

很多人知道看书能增长人的知识,却未能意识到看书对人身心的保健作用。首先,看书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这时人的思想是无忧无喜、无悲无愁的,真正达到了“空”的状态;再者,读书时人的身体要坐直,这样益于气血流通顺畅,而人体卫气在外、正气在内,营卫调和,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而散步看似简单但是长期坚持却不容易,若能形成习惯长期坚持会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有科学研究报道,运动发挥效用,只是在运动期间有,运动停止则效用停止,所以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贵在持之以恒,以使运动的良性效应持久。现代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慢跑、跳舞、瑜伽、游泳、球类等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体质状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但是贵在坚持。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讲究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修生养性的精神状态,既要动中有静,又要静中有动,做到动静平衡,才能生生不息,此为养生之大道。

适时而息,精力充沛

午休对于养生是必须的,中医讲午时是子午线交换、阴阳交接的时候,也是督脉和任脉脉气交换的时候;从经络上讲,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四条经脉,在这个相交的时候都需要养一养。现代医学认为,中餐饱食后,血液聚于胃部消化食物,大脑神经中枢都处于缺氧状态,适当小憩有利于食物消化、恢复体力。因此,建议每天午饭后都要睡一个午觉,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有条件的老年人最好卧床休息,没条件的上班一族也最好闭目小憩一会儿,保精御神,才能为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顺应自然,适食以养

其实,饮食养生非常简单、朴素,就是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就是顺应自然。我们食用的各种食物不是随菜市场的供应而走,而应该顺应大自然四季的演变而变化。夏季就吃夏季生长的菜,冬季就吃冬季生长的菜,北方人就多吃长于北方的蔬菜,南方就多食南方生长的菜。因为由于气候环境不同,蔬菜瓜果的寒热温凉属性各不相同,比如生长在北方寒冷地方的食物多具有温热的性质,更适合北方人彼时的生理所需。在冬天,萝卜、白菜、土豆、倭瓜、胡萝卜,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适宜北方人的主要蔬菜。所以,顺应自然,自然在这个季节给我们什么吃,我们就吃什么,这就是最好的天人相应。

冬寒精藏,适当进补

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老年人以及平素虚弱、感觉精力不足的人群在冬季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进补。

提到补,大家就想到药物,其实最天然的补药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太阳。“冬阳如补药”,阳光是最好的“暖源”,是天之阳气,冬季的阳光紫外线不强,晒在背上的感觉暖洋洋的可经久不散。有研究表明,多晒太阳能够预防骨质疏松,调节激素内分泌水平,起到兴奋神经、改善情绪的作用。因此,最好选择上午9~10点,下午15~16点左右到户外晒太阳1个小时,起到愉悦心情、温补身体的作用。

再说药补和食补,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冬季食补更易于人体接受。但是补不能盲目,不能滥补和盲补,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偏颇,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食物。如果选择药补,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大夫指导下使用。如何进补是一门大学问,总之,坚持两条原则:“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有虚的表现才可以补,健康无病甚至有实性病症的人群不适合进补;秋冬季节应该以养阴为主,意思是冬季阳气不足、阴气内敛,应该多食用温性的血肉有情之品如动物内脏、骨髓之物以使阴阳协调,生化无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刘辉艳

本文编辑:朝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