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速冻”,这些最常见的保暖方式,很多人却用错了
误传一:喝酒能暖身御寒
真相:喝酒会让身体更快变冷喝酒后会觉得身体发热,这并没有错。因为酒精使血管扩张、血液加速循环,将体内热量更快更多地通过皮肤散发到体表;也使肌肉代谢加快,能量释放到体外。但这只是体表感觉温暖,而体内的热量被更快消耗,很快就会觉得身体更冷。此外,肝脏损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酒精影响。对他们来说,喝酒似乎带来了短暂的温暖体感,但很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比如,长期过量饮酒易导致酒精性肝病;在低温时饮酒易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恶化,甚至会引发脑血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误传二:“小太阳”取暖有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
真相:“小太阳”发不出导致流产的射线“小太阳”一般指采用红外线卤素灯管的取暖器,工作时颜色红而发亮,由此得名。该产品确实利用红外线辐射来传热,但并不会导致流产。因为小太阳取暖器的电压为220伏,这一电压不可能产生类似X射线这样可能导致孕妇流产的高能射线。通常,医用X射线诊断机的下限电压就达30千伏,远远高于家用电器的电压。所以,“小太阳”取暖器并不会导致流产。不过,使用“小太阳”有两点需要注意:“小太阳”工作时光线较亮,长时间照射红外线会损伤眼睛晶状体,所以使用时不能盯着“小太阳”看。对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不建议使用“小太阳”,避免孩子无意中盯看取暖器。
“小太阳”升温快,表面温度可超过350℃,但距离略远又难以发挥取暖效果。为避免烫伤,建议在1米左右的距离使用。同时,不要在“小太阳”表面覆盖衣物,避免高温引发火灾。
误传三:“暖宝宝”有辐射,会致癌/致不孕
真相:正规品牌的暖宝宝不会有辐射“暖宝宝”的发热原理用中学化学知识就能解释:其主要原料为铁粉、含水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和食盐。使用时,空气进入原料,其中的氧气与铁粉和水发生氧化反应,在食盐催化下放出热量。之所以能缓慢、持续地发热,在于无纺布透气膜让空气缓慢进入,控制氧化反应速度;蛭石是非常好的保温材料,让热量缓慢散发。以上化学反应不会产生辐射。原料中唯一可能有安全隐患的是铁粉。一些劣质“暖宝宝”为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工业废铁,从而有辐射等隐患。但正规品牌的“暖宝宝”不存在这一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正规品牌的“暖宝宝”虽不会致癌或导致不孕,但有使用禁忌:要避免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一般指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的热源,造成皮肤损伤。有研究证明,对人体皮肤造成烫伤的最低温度是44℃,而暖宝宝发热时,温度最高可超过60℃,长时间使用,容易发生低温烫伤。所以不建议睡觉时使用“暖宝宝”,也不能与电热毯等近距离取暖设备同时使用。
要提防过敏。
“暖宝宝”包装上的黏胶只适合贴在衣物上,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发过敏。
孕妇、婴幼儿不宜使用“暖宝宝”。
孕妇使用暖宝宝,尤其在子宫附近使用时,可能会引发宫缩,导致早产、流产等。婴幼儿对温度感觉不灵敏且皮肤娇嫩,更容易被烫伤。
误传四:充绒量特别高的羽绒服,保暖性好
真相:羽绒服的保暖性能需综合看羽绒品种、蓬松度指标与充绒量多个指标今年9月,知名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的关联公司希计(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45万元,原因是加拿大鹅声称其所销售的产品所用的羽绒混合材料“均含有Hutterite羽绒,这是优良且最保暖的加拿大羽绒”。事实上,在禽鸟品种相同的情况下,羽绒的品质和禽鸟的成熟度有关,和产地、气候无关。判断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得综合羽绒品种、蓬松度、充绒量等多个指标。在填充重量、含绒量一致的条件下,鹅绒保暖性通常优于鸭绒。
总体来说,鹅绒纤维比鸭绒长,所以蓬松度更高,保暖效果更强。
同样的填充材质和重量,含绒量高的保暖性好。
有的羽绒服标注填充物是90%鹅绒,意味着填充物中90%是鹅绒,剩下的10%是鹅毛等材质。那么,同样是100克充绒量,90%含绒量意味着发挥保暖作用的羽绒有90克,而70%的只有70克,两者的保暖效果相差很大。
同样的填充重量,蓬松度高的保暖性好。
蓬松度表示特定重量羽绒所占体积,体积越大,保暖性能越好。如一样填充100克90%的鹅绒,一种鹅绒蓬松度500,另一种800,那么后者需要的空间更大,保暖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