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不仅是吃不好,阳气受损有湿气,做好两件事养脾胃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0-12-25 20:05

脾胃虚弱,不仅是吃不好,阳气受损有湿气,做好两件事养脾胃。

说到脾胃不好,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就是吃不好,我们可以用“不想吃、吃得少”来概括。不错,这两种情况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但脾胃虚弱就仅仅是这两种情况吗?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就不会有这么多身体不好的人了。

站在我们养生的角度,脾胃虚弱基本就等同于“正气不足”,用稍微专业点的术语,那就是“中气不足”。无论是“正气”还是“中气”,都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所以,脾胃虚弱,也并不仅限于饮食上的问题了。

中医对于脾胃的论述,应该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东垣《脾胃论》最为出名。他对脾胃的理解,对后世中医养生有极深的影响。在他的观点里,脾胃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认为身体的“元气”其实就是脾胃之气,更是身体活动、强壮的基础。脾胃虚弱了,元气也就不足了,身体是怎么也健康不起来的。

李东垣也认为,脾胃对机体的影响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纳水谷,也就是我们吃东西;一是气机枢转,也即是脾升胃降。这两个方面,直接决定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对于脾胃虚弱的调理,就在于做好这两件事:

1、脾胃受纳水谷:这是直接和进食有关的部分。我们想吃东西、能吃得饱、吃进去能及时消化吸收并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这一切,都是脾胃在起作用。说得更明白一点,都是脾胃的阳气在起作用。

怎么做好?首先就是不能伤害到脾胃的阳气,如控制寒凉的饮食,包括温度低的,尤其现在冰冻冷饮的普及,夏天为了消暑,一不小心就会损害到阳气;也包括性味寒凉的食物。这类食物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点:要不就生在阴寒的地方,要不就长在潮湿的角落。它们的吃法不合适,很容易损伤到脾胃阳气,继而形成水湿,也就是常说的“脾虚生湿”。

当然,我的观点,这类食物并非就不能吃,只是我们应该注意控制频率和方法。举个例子,如绿豆本是性味寒凉的食物,但多用于去湿气,这个去湿气本应该健脾,这中间怎么平衡比较合适,怎么吃才既不伤脾又能祛湿?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炒香后再煲粥,并在温暖的时候进食。对脾胃阳气的损伤就降到最小,也不妨碍祛湿的目的。

所以,如何从“受纳水谷”方面做好脾胃阳气的养护,其实主要就在我们的饮食上。规律、合理科学的膳食习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类型,都是比较有利脾胃保养的。

2、脾胃气机枢转:脾胃气机的枢转,应该是李东垣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脾气主升,升的是清阳之气,胃气主降,降的是浊阴之气。只有这种升降关系正常,机体的活动才能正常。清阳不升,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昏倦怠、精神不振;浊阴不降,表现出来主要是呃逆反胃、腹泻便溏这些。

但是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地方,无论是“升清阳”还是“降浊阴”,都得依赖于脾胃“阳气”。这地方初学者读起来稍微有点拗口,仔细体味一下就能明白——因为所有的功能活动都由“阳气”完成。

所以,如何做好养护“脾胃气机枢转”,我认为,关键就在温养脾胃,同时促进气机的活跃性。用中医的属于来说,也就是“健脾理气”,用甘温养阳来“健”,用行气辛散来“理”。

食物的选择上,也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比如油腻厚味的食物,能阻碍脾胃气机,这是不利于“理”;寒凉食物能损害阳气,这是不利于“健”。比较常见的健脾理气食物,橘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既有甘温的性味,也有行气辛散的气味。唯一的缺点就是吃多了有点“上火”,这是需要注意的。

平衡利弊之后,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山药、鲫鱼和生姜。这三种食物,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最便宜的东西,已基本走上了日常餐桌。这三种食物,虽然都有健脾理气之用,也建议配合起来,比如生姜的辛散,能帮助缓解山药鲫鱼的腻口。

总之,脾胃虚弱的人,大多由饮食不当引起,也建议首先从饮食调理上着手。李东垣创立的“脾土论”,结合“五味应五脏”,从饮食上调理脾胃,认为“土宜温燥”,养护好脾胃的阳气,脾胃健康了,湿气也就不能产生,即使有了点湿气,脾胃的气机枢转强盛,也能自行消除。这种调理脾胃的方法,才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