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称之“茯兔”,善于除各处湿气,尤其脾胃水湿,还安神助眠

文 / 健康的最前线
2020-11-19 09:02

时代的变迁犹如沧海桑田,如今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物质上的丰富,比如有许多东西在古时候一物难求,如今却随手易得。

正如有一种养生之物因为很难培育也寻找不易所以古时候劳动人民很难得到,因为它的养生之功深受推崇,所以此物被誉为“仙家上物”,李时珍称之为“茯兔”,用之养生善于除各处湿气,尤其是脾胃中的水湿,还善于安神助眠,改善记忆力。

这种养生之物就是茯苓,因为茯苓是一种真菌,多寄生在松科植物的树根上,所以难以被发现,随着培育技术的提升,如今茯苓已经是寻常的养生之物,也正因为如此,在“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下很多人反而觉得茯苓就是普通物品,没什么稀奇。

其实早在《苏沈内翰良方校释》的第四卷“茯苓说”中提出茯苓是“仙家上物”;《本草衍义》更是提出“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不仅这些,古籍中对茯苓的美誉有很多,诸多学者也是队茯苓推崇有加,而在实际的养生过程中,茯苓的益处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用茯苓养生能够利水。

茯苓之所以深受推崇,起原因在于“即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峻,利水而不伤正”,再者茯苓没有明显的寒热偏向,所以不论是寒者还是热者都可以用之。

茯苓祛除水湿的用法有很多,比如脾阳的运化不足,水湿停聚,则可用茯苓与白术、黄芪搭档一起补气健脾,从根源上清除水湿。

如果是腰以下有水液的停聚从而有“肿”,同时脘腹不舒感觉胀满的人,养生可以茯苓与白术、苍术以及厚朴搭档。

如果是水湿偏重并且伴有寒气者,养生可用茯苓与党参、山药以及温热祛寒的干姜。此外在《金匮要略》的提到一个当今应用很多的方法,那就是茯苓能助防己、黄芪、桂枝以祛除四肢肌肤之水湿。

二、用茯苓养生能够祛痰。

前人认为“痰饮必用茯苓”,在《世补斋》这本经典古籍中说“茯苓一味,为祛痰之物,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医宗必读》中的《痰饮卷》提到痰的生成是“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淤瘀生痰”。

其实痰饮不论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的本质都是水液,是因水液“炼液成痰”,想要清除痰饮如果单纯用“祛痰”则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更需要解决水液的问题。

在养生的过程中方法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陈”就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同用;针对热痰则多用茯苓、桑白皮、川贝、瓜蒌仁;寒痰则用茯苓、半夏、天南星、细辛等,只是这几个方法牵扯到有毒的半夏以及大毒的细辛,所以使用前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斟酌。

三、用茯苓养生能够祛除肠胃之水湿。

肠胃中的水湿过多则容易拉肚子,茯苓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湿利水,从而能应对此类亚健康,如果是脾胃虚弱而有湿气,从而脾胃运化不足,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可用茯苓、人参、白术同用,茯苓既增强人参、白术的健脾之功,又能与白术一起除湿。

上述的是因为脾胃虚弱而产生的水湿,如果反之是因为湿气重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则需要改用茯苓、人参、白扁豆、薏苡仁,与上述方法的不同在于前者重于补脾胃,后者在于除湿气。

此外,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的不足而泻者,可用茯苓与党参、炒白术、煨肉豆蔻同用;如果脾胃不仅仅有水湿,还有寒气,则可用茯苓、苍术、厚朴、白术同用;如果是伴有热从而产生湿热,则可用赤茯苓配伍葛根、黄连;如果属于伤食而泻者,可用茯苓、焦山楂、车前子、葛根同用。

四、用茯苓养生能够健脾胃。

茯苓的特点就是可以健脾补中,适合于脾胃虚弱的不爱吃饭、倦怠等亚健康,可用之与人参、白术、甘草搭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除了这个常用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在前边已经提到过了,所以不再重复阐述了。

五、用茯苓养生能够宁心安神、助眠、助记忆。

茯苓的特点是味甘能补,入心脾,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味淡而能渗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固可用于多种原因的睡眠亚健康以及善于忘事的亚健康。

如果是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亚健康,经常有心中惊悸、容易忘事、睡眠质量欠佳等表现,养生可用茯苓、人参、当归、酸枣仁,包括源自于《济生方》中大名鼎鼎的“归脾”等方法都是以此为基础。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说了茯苓的养生益处,也得说一说它的弊端,那就是虚寒而精滑的人不要用之养生,否则是适得其反的;再如《启源》一书中提到“汗多之人久服,损元气”。再者就是用茯苓养生需要以10至20克为宜,多用无益。

茯苓的养生之用很多,实用价值也很高,如今的科技进步让茯苓已是普通常见之物,可以造福更多养生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