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养气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于经脉中,滋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之所以有生命,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精神活动,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气血在发挥着正常的生理作用。
气与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使得脏腑、筋骨、四肢、皮毛得到充足营养而各尽其能,在病理上更是相互影响,气与血任何一方有病,都会波及另一方,使之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浊则浊。”因此,气血出现病变,必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丛生,乃至重病危候顿至。
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精血,血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原料,须经“气化”才能变化成赤血,血在经脉中不停运行,有赖于“气”作为它的动力。但“气”必须依赖血才能发挥作用,即所谓“血为气母”。
气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又能载气,若血虚不能载气,气将飘浮不定,散乱无根。气血以流通为贵,故血脉流通,则病不得生;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周流不休,才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血奉养周身,才有精气神的产生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人要健康长寿,必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统帅,而气的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的相互依存,相对平衡,人体才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
气血流畅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这是因为血液循行于经脉中,流布全身,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调控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提供所需的营养。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病因,包括七情、六淫、跌打损伤以及其他致病因素均会影响气血正常的运行,最常见的是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原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便会发生阻碍,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
且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生存环境和各种致病因素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发生,形成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这也是人体走向衰老最关键的致病因素。若遇这种情形,健康长寿的身体也就无从谈起了。
气血失调、气虚血瘀是脏腑病变和机体衰老的基本且又关键的致病因素,所以从调治气血的角度出发,就可调治脏腑间的病证,以此来健康养生来延缓衰老,这是异中求同的一种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中医学素来把调养气血视为防治疾病、养生抗衰的重要一环。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强调了疏通气血,使气血保持流畅,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进而使脏腑、经络、组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保障人体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抗衰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双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长寿离不开阴阳平衡,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阴阳平衡是通过气血平衡来实现的,要想健康养生首要调和气血,气血调达寓意阴阳平衡,这是健康长寿的基本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