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别救我了,请让我死吧。”
最近几年,纪录片将视线聚焦在医疗方面,从《急诊室故事》中的人生百态,到《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的持续热播,再到想告诉全社会如何尊严死去的临终关怀纪录片《生命里》;
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泪流满面,夹杂着心酸、心痛、无奈、无助,也有温情、感动、感激…太多的情感,最终汇成四个字:生死考验。
不瞒你说,养生君有一位抑郁症朋友,每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就看《急诊室故事》,当他发现,人在生死边缘徘徊过,才会明白人生最美好的两个词是:虚惊一场和失而复得,就感觉人生又多了一些希望,还是先好好活着吧。
这些记录片,或许都在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 如何敬畏?当然是有尊严的生,有尊严的死,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前者,因为“死亡”二字太沉重,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毫无恐惧。所以,前段时间,#台湾名嘴安乐死# 的新闻才能引起全民热议。
那么,当重病真的来敲门,患者应当如何自处?家人和主治医生又该如何选择?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殳儆,在一个演讲视频中,分享了她在ICU(重症监护室)奋斗了22年,见过的也经历过的来自生死边缘的真实故事,有的非常感人,有的非常气人,有坚持也有放弃,有死亡也有重生……
养生君要为大家分享的,正是关于“放弃”的故事,以下为殳儆演讲文字稿:
“ICU是一个经常会发生死亡的地方,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感觉到生命在一步一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时候,我们会劝家属放弃。
老王是一个COPD的病人,COPD是慢性支气管炎,很常见,主要症状是咳、痰、喘,病人到了七八十岁,他会开始反复住院,一年住三次院,三个月离不开医院,到85岁的时候,他开始呼吸衰竭。
这疾病在慢慢地消耗掉他的生命力,这种情况,就像修了若干次的老爷车,要抛锚报废了。
虽然这个病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但当老王进入抢救室的时候,家属们不得不面临一次非常难的决策:
是插管维持生命,还是安安静静地送他走?
当时我们给的建议是:因为老王已经二氧化碳潴留,脑子不清楚了,我们就劝家属,要不放弃吧。
家属们非常犹豫,在门口商量了很久,然后老王的儿子告诉我,“不行,医生,请你们插管。因为孙子一个礼拜后要结婚,你让我们家里人怎么办呢?一边办喜事一边办丧事吗?”
所以我们就给老王插了管,在强大的呼吸机的支持下,老王又醒了过来。
插管、依赖呼吸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下图这个老人,就是个例子。他气管切开,不能讲话,离不开呼吸机,活动范围只有那一张床,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医生,请让我死吧”。
事实上,这样的病人真的不少,当慢性疾病走到最后,ICU是最后一站,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他能死吗?医生能够满足他的愿望吗?不能够。
因为他的医疗决策是由家里人做出来的,身为他的家人,能够眼睁睁看着我们拔掉他的管子吗?不插管和拔掉管子是两种概念,心理上要承受两种压力。
所以当并发症一次又一次来袭的时候,病人的状况会越来越差,到最后手脚紧缩,蜷缩在床上,像一截枯树桩。这种状态让人非常伤心,让家属伤心,也让医生伤心。
17个月后,老王死了。老王死的时候,大家如释重负,因为生命不应该活成这个样子。我经常向病人家属作这样的比喻,当叶子必然要落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留在枝头上吗?目送它,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该放弃的时候就放手吧,让生命自然飘落。”
- 演讲内容来源:“海绵演讲”,友情分享。
看完殳儆医生的演讲,我想,你一定有所触动。
有两句话是这么说的: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祈祷是祈求免祸降福,但是,当“大祸已至”,一眼望去,就能看到生命的尽头,与其靠着冰凉的医疗器械,毫无生命质量地维系一口气,为何不与自己、家人、世界来一个美好的告别,尊严的死去呢?
著名编剧琼瑶阿姨,之前就公开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也是一份交代后事的遗嘱:拒绝抢救,一切从简。
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大道至简,最后祝愿所有人都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轰轰烈烈的生活,寂静淡然的离去。